貴州這家人4年春節的真實故事,是中國無數家庭悲歡離合的縮影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抄襲洗稿必究)

文|諸神的恩寵

2013年春節前夕,陸慶屹回到老家貴州省獨山縣麻尾鎮。

他16歲那年離開老家,去北京闖蕩。一晃,20多年過去,這一年,他已經40歲。

北漂多年,他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屈指可數。這次回老家,他恍然發現,父母已漸漸老去,自己卻還不曾好好陪伴過他們。

接下來的幾年裏,他每年春節都會回老家。他將相機鏡頭對準故鄉和父母,忠實記錄下一家人4年間的生活變遷。

後來,他將拍攝素材剪輯成紀錄片,取名《四個春天》。

影片如散文詩娓娓道來,勾起我們的濃濃鄉愁。影片上映後,陳坤、周迅、王寶強等明星紛紛力薦,它還獲得FIRST影展最佳紀錄片獎。

01父母在家就在

2013年春節前夕,家家戶戶張燈結綵。

陸家父母開始準備年貨,等待孩子們回家。

父親在薰臘腸,母親做好年夜飯後,打開了電視。

電視裏傳出費翔的歌聲,“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母親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來。

退休前,父親是教師,母親是公務員,兩人牽手走過半個世紀,養育了三個兒女。

如今,姐弟三人都事業有成,老兩口很是欣慰。

喫飯前,一家人祭祖,放炮,空氣中充滿了年味。

飯後,哥哥教父親用電腦上網。

父親指着一張黑白照,說出了幾個人的名字。照片上的人,都是他的中學同學。

母親拿出幾雙虎頭鞋摩挲。

兩個兒子連女朋友都沒有,她想抱孫子的心卻與日俱增。

姐姐也從東北風塵僕僕地趕回來了。飯桌上,她笑着說起回鄉路上的趣事。

姐姐是64年生人,兒子都20多了,卻並不顯老。回鄉路上,有人問她是不是80後,她爲此暗自得意。

一轉眼,父母已經結婚50年。

金婚紀念日上,母親說起父親當年求婚的細節,笑得合不攏嘴。老兩口喝下交杯酒,眼裏滿是幸福。

空閒時,一家人邊翻看老照片,邊聊陳年往事。母親說,當年他倆結婚欠下的賬,直到95年才還清。

說到動情處,母親淚光瑩瑩。

父母相濡以沫半生,感情始終如一。生活裏,他倆經常秀恩愛。

比如,父親給母親染髮,母親給父親理髮;父親拉二胡,母親搖扇起舞;母親洗藥材時,父親給母親喂粥;兩人在鄉間散步時,會不約而同哼起山歌。

有時,他們也會沉浸在各自的小世界裏。

父親在電腦上聽音樂,母親在隔壁房間做縫紉,兩人默默陪伴,無聲勝有聲。

2014春天,父親害了一場病,改由母親薰臘腸。

母親還做了九碗扣肉。她盤算着,等兒女們走的時候,給他們帶上。

燒火做飯時,母親告誡兒女們,有一天她和父親都去了,要記得守住家裏的傳統,再有錢,也要居安思危。

02鄉土社會里的人情往來

城市裏,人們越來越抗拒走親戚。

然而,在中國的鄉土文化中,走親戚卻是大家族親人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方式。

春節到了,親戚們帶着禮物來陸家拜年,坐了滿滿一屋子人。

母親陪着大家說笑,等大家都累了,她又跑去院子裏摘花椒,準備分給大家。

送花椒這個傳統,在陸家已經沿襲多年。

不久,94歲的二伯住院了,陸家父母帶着兒女去探望他。

二伯躺在病牀上,見到父親心情激動,兩人情不自禁唱起了歌。

小鎮的禮尚往來,不僅存在於親戚之間,也存在於鄰里之間。

一天,鄰居老伯知道父親愛花,特意給他送來一株臘梅。

麻尾鎮,是傳統的鄉土社會。人們在此生活多年,彼此之間都很熟悉。在這裏,人與人之間,幾乎不設防。

在這裏,你看不到城市人的勾心鬥角,能看到的,都是熟人之間的噓寒問暖。

03歲歲年年人不同

陸家父母辛勞半生,培養出兩人大學生。

姐姐在東北上大學,畢業後,留在那裏結婚生子。

哥哥在清華教音樂,後來辭職後,成了獨立音樂人,現在住在北京郊區。

陸慶屹在北京踢過足球,當過歌手,最慘的時候,還挖過煤礦,現在是攝影師。

父母唯一的遺憾是,兩個兒子沒有成家,抱孫子成了奢望。

過完年,兒女們陸續離開了家。送兒子出門時,母親不忘叮囑兒子,早點結婚。

一家五口的日子,平淡而美好。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2014年秋天,活潑開朗的姐姐患病住院。她得的是肺癌,癌細胞已擴散至全身。

姐姐躺在病牀上,不停地喊着“媽……”狀態稍好的時候,她會對着鏡頭做個鬼臉。

一個月後,姐姐變成了黑白遺照。

送喪的隊伍漸行漸遠,父母強忍悲痛,沒掉一滴淚。直到外孫捧着遺像回來時,老兩口才哭出聲。

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何等的淒涼……

姐姐去世後,家裏沒了笑聲。父親的樂器上落滿了灰,母親也常常發呆。

2015年的春節,家裏特別寂寥。喫飯前,父母會習慣性地留一個座位,就像姐姐還活着。

夜晚,父親趴在電腦前看家庭錄像。十幾年前,老兩口還未老去,兒女們笑靨如花。


歲月無聲,像一把鋒利的刀。

如今,家裏少了一口人,一切似乎都變了。往日的熱鬧,已不復存在。

04接受現實才能活在當下

2016年春天,陸家父母已肉眼可見的速度衰老。

父親經常擔心自己老得動不了怎麼辦,母親說,“我會一直陪着你。”

這一年,父親迷上了養蜂。他特意買來蜂箱,時時刻刻都惦記着蜜蜂。母親打趣說:“你把蜜蜂都當成初戀情人了。”

春節到了,父母一起做薰臘腸,父親還潑墨寫了對聯。除夕夜,一家四口坐在一起看春晚。

哥哥教父親用微信發語音,母親在一旁聽着,聽到父親的語音時,她開心得像個孩童。

年過完了,哥哥要走了。母親偷偷抹了一把淚,父親則望向房檐下的燕巢。

一年年,燕子來了又走,像孩子們聚了又散。

孩子們走後,父親覺得自己不能閒着。他決定,每天爲家裏做一件事,比如修凳子,修電燈等。

母親一如既往地在廚房忙碌,磨豆漿,醃鹹菜,照料父親的一日三餐。

姐姐的墳地在菜園裏。

無論颳風下雨,還是豔陽高照,父母總會把墳上的雜草清理乾淨。

一次,天空飄起細雨,父母又來到姐姐的墳前。望着廣闊的田野,老兩口唱起熟悉的歌謠。

近處是青草和墓碑,遠方有高山和霧靄。

這一幕,哀而不悲,意境深遠。

05剪不斷理還亂的故鄉情

中國人很重視傳統習俗,過年尤其如此。

薰臘腸,寫對聯,放煙花,走親戚……這些流程,每個中國人幾乎都經歷過。

它們年復一年上演着,記錄下鮮活的生活印記。



陸慶屹一連在家過了4個春節。

第一和第二個春節,一家人溫馨熱鬧。

那時,母親是家裏的“歌唱家”,爸爸是資深樂迷,會手風琴、笛子、小提琴等六七種樂器。


第三個春節,姐姐走了,家裏氣氛變得非常寂寥。

第四個春節,父母已經接受了現實,不再整日沉浸在回憶中,一切貌似恢復了常態。

自從生過那場大病後,父親的身體每況愈下。母親憂心忡忡地說: “如果我不在了,你爸怎麼面對這個家。”

從母親的話語裏,能感受到空巢老人的憂慮。

然而,生活還要繼續。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和悄無聲息的衰老,他們除了堅強地活下去,別無選擇。

影片結尾,父母穿行在梯田之間,一邊走,一邊唱山歌。

他們的身影,溫柔而堅定。

這部紀錄片是陸慶屹用一臺相機拍攝完成的。

站在40歲的節點上,陸慶屹回望自己的人生之路,故鄉是一座繞不開的界碑。

故鄉,是大山梯田,油菜花香,更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電影一直在拍陸家人的故事,我們卻能從熟悉的場景中,見自己,見父母,見衆生。

看完影片後,有人感動落淚,有人低頭沉思,也有人,掏出手機給父母打了個電話。

06餘音與反思

賈樟柯說:“所有的遠行,最終都能幫自己理解故鄉。”

身在故鄉,不覺其好。唯有走出故鄉,見識過世界的複雜和喧囂後,方能品出故鄉的好。

陸家人充滿煙火氣的日子裏,透着古樸與寧靜,帶給我們久違的感動。

尤其是母親唱的那句,“人無藝術不富貴,不會娛樂是蠢材”,堪稱全片的點睛之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藝術,能消解生活苦難,滋養精神世界。

真正的藝術,不在廟堂,在生活裏。誰能發現生活的美好,誰就能擁有幸福。

陸家父母,恰好就是這樣的人。無論日子有多苦,他們都能坦然面對。他們沒有萬貫家財,卻能活出富貴氣。

這背後,有一種強大的精神信仰在起作用。

這種精神信仰,往往是大城市人缺失的。人在大城市漂久了,會看淡血脈親情,會產生深深的無力感。

無根的漂泊者,總是很難感受到幸福。

而故鄉,正是我們的生命之根。我們生命之初的所有美好體驗,都與故鄉有關。

走進故鄉,就是在與過去的自己對話。

用心靈觸摸故鄉,從平凡中發現美好,能爲我們積蓄生命能量,激勵我們勇敢前行。

《四個春天》裏,生活在貴州麻尾鎮的陸家人,是中國無數普通家庭的縮影。

他們一家人,夫妻恩愛,父慈子孝,除了女兒去世成了遺憾,其他方面,幾乎堪稱完美家庭。

電影的畫面很美,充滿詩意。每一幀景物截圖,都可以當電腦桌面。

但是,電影的不足之處,也相當明顯。

第一,節奏不對。前半段拍得太散,且有擺拍嫌疑。直到姐姐生病去世後,“人有悲歡離合”的主題才漸漸顯露出來,電影纔有了韻味。

第二,有用傳統價值觀綁架觀衆之嫌。

電影裏,多次出現陸家父母帶着兒女們憶苦思甜的場景。

比如,母親對孩子們說:“以後我們不在了,你們也要把傳統保留下去。”

從陸家父母身上,能看到我們父輩的堅忍與豁達。他們飽經風霜,卻從不退縮。

這很正能量。

但我想說,外在世界瞬息萬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所謂的“把傳統保留下去”,與其說是傳承,不如說是固執。

然而,老輩人的固執,就一定對嗎?

寫到這裏,想起一件事。

張德芬去印度採訪薩古魯時,曾請教過他一個問題:孩子應不應該事事都聽父母的。

薩古魯當時是這樣回答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如果子女凡事都要聽父母的,那麼,人類世界永遠都不可能進步。

有人也許會跳出來說,電影只是在渲染親情的可貴,何必吹毛求疵。

好吧,那我再說一件事。

1999年的春晚上,陳紅唱了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

其中,有段歌詞內容如下。

“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

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

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

常回家看看 回家看看

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圖兒女爲家做多大貢獻

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當時,這首歌風靡全國。最喜歡聽它的,是父母。最厭惡它的,是子女。

我還清楚得記得,我的一位同學啃着蘋果說,她爸媽就愛聽這個,而她每次聽,都起雞皮疙瘩。

世間最綿長的是親情,最難忘的是鄉愁。

道理,我們都懂。

我真正想說的是,親情的可貴之處,在於真實自然。《四個春天》很真實,卻不夠自然。電影裏,隱含着一種說教和規勸的意味。

一部講述溫馨親情的紀錄片,看似陽光明媚,內核卻暗戳戳地慫恿兒女對父母產生愧疚感,終究沒能逃脫《常回家看看》的窠臼。這是本片的最大敗筆。

中國的導演,什麼時候摒棄“高臺教化”的毛病呢。

(完)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寫作者,多平臺簽約作者。本文爲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