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學習

一直在聽武志紅的心理學課,有的內容覺得特別好,特摘錄如下:

我們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欲求流動”,這是第三講,題目是“讓你的聲音流動”。


這幾節課,我們一直在講流動,所謂流動,就是讓你的各種能量都坦蕩地展開。作爲有語言能力的人類,這些能量中特別重要的一種,就是你自己的聲音。你能否順暢地表達自己呢?在表達時,你的身心是協調一致的嗎?


關於這一點,我想起我的一位男性來訪者,和他對話是一件蠻難受的事,因爲他在說每一句話的最後幾個字時,都會音調沒有節奏地驟然下降,讓人很難聽清,需要不斷重複問他,才知道他說的內容。


雖然很難受,但我對他充滿同情,因爲我知道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發出聲音的方式,也是他小時候被迴應的方式。具體到這位男士身上,他之所以會這樣發出聲音,是因爲他在生命早期發出聲音時,太難得到迴應,所以他乾脆失去了表達的興趣。


那麼你是怎樣表達自己的?你又是怎樣被迴應的呢?


我來說說自己。2018年年初,我參加了網絡綜藝節目《奇葩大會》,講了原生家庭的內容。當時我說我適合參加,是因爲我是個“奇葩”。


我來講講爲什麼說自己是“奇葩”。先來講一個例證,我剛進入廣州日報社工作的時候,有一天,我們部門的新員工被邀請列席參加報社最重要的選題會,主要是爲了讓我們看看報社是如何工作的。選題會快結束時,一位副總問我們說:你們新員工誰想說點什麼嗎?


我當時真的有一肚子話要說,於是舉了手。舉手的同時,我看到很多人臉上有了奇怪的表情。那一刻我才知道,作爲情商低的傢伙,我沒領會到領導的意思。領導就是客氣問一下,而我這個新兵蛋子竟然當真了。


當時,我想發聲的能量,就沒有被外部環境歡迎,我得到的迴應是最好閉嘴,這是當下的關係模式。不過還好,我算是有內聚性自我,作爲一個喜歡發表觀點的人,我也不怕別人這種迴應。所以,我還是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不過,我只說了我認爲重要的。


其實這種“奇葩”表現,在我一生中非常常見。再來舉個例子,我高中畢業時流行留言紀念本,我那時很少和女生說話,在我的留言紀念本上,我發現女生對我一致的印象是我在課上經常有精彩發言,特別是語文課上。這個反饋讓我覺得驚訝,我問和我一起喫飯吃了三年的好友,我在語文課上發言真的很多嗎?


這下輪到了我的好友驚訝了。他說:“我們都覺得,你有點愛表現,特別喜歡發表與衆不同的觀點,難道你不是有意的?要知道,有一段時間,你每節語文課上都發言。”而我真不是有意的,我就是想說什麼說什麼。


我進入北京大學後,要先軍訓一年,在軍訓時經常有大大小小的演講比賽,我經常參加,然後常收到迴應說我講的太繞了,大家聽不懂,還有人則說我的方言口音太重了,大家聽不清楚我在講什麼。


然而,不管別人怎麼說,都沒有破壞我表達自己聲音的熱情,也是因爲這樣一個特點,我才能寫十幾本書,幾百萬字,而且也的確收穫了一些反響。


不過,我在表達自己聲音時一直有一個問題,我有咽炎,總是咳嗽停頓,並且我講話時,雖然沒有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位來訪者一樣突然最後幾個字變得聽不清,但我每個句子整體上確實是聲音越來越低,缺乏一些抑揚頓挫的節奏。


爲什麼會這樣?我個人認爲簡單的解釋是,我是抑鬱型人格,雖然抑鬱症早就治癒了,但抑鬱的特質一直都在,所以我在講話時不允許自己太興奮。從我的家庭角度更細緻地看這個問題,我在家裏從不被要求聽話,被允許表達自己的觀點,父母也喜歡聽我講東西,可是,我整個家庭的氣氛是壓抑的,所以這種壓抑也傳遞到了我身上。


不過我也有過幾次例外,最長一次有一個月時間,我感覺能量充滿全身,整體上處於流動中,那時講話就可以很自然地抑揚頓挫,不會咳嗽,連咽炎也像消失了一樣。


通過我的諮詢案例和我個人的經歷,我想要告訴你的是:必須要重視自己的表達方式,也要注意自己對別人的迴應方式,表達與迴應在人際關係中是很根本的東西。不懂表達,特別是不懂迴應,很容易給關係造成大的傷害。


例如我們現在常在互聯網上聊天,像“呵呵”和“哦”這種詞被評爲“最傷人聊天詞彙”。有一位女性,她和男友是異地戀,十一假期她想去見男友,在聊天軟件上將這件事告訴男友,對方只回了一個“哦”,她大怒,提出分手,雖然男友極力挽回,但從此“哦”成了他們聊天的禁語。


這些詞彙爲什麼如此傷人?因爲它們不是一個真正的迴應。很多成年人感覺到,如果對方沒有迴應或不及時迴應,自己的情緒會產生巨大波動。幼小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精神分析會強調說,對幼童而言,無迴應之地即是絕境。並且,幼童獲得迴應的數量和質量,將決定他未來的溝通能力。


不僅要回應,而且迴應要及時。對嬰兒的觀察研究發現,如果嬰兒向媽媽發出信號,媽媽能在短時間內給與迴應,嬰兒就沒有受挫感。如果媽媽沒注意到或很晚纔給出迴應,就會產生受挫感。如果總是受挫,媽媽基本不迴應,那麼,嬰兒就會減少甚至不再向媽媽發出呼應。嚴重的宅的情況,很有可能都有類似這樣的背景情況。


這樣說,可能會讓人感覺到很大壓力。其實,準確迴應並不是特別難。一個網友在我微博上講到她的故事:


兒子和外婆玩,我去洗臉。他瘋得很高興,突然跑來說:媽媽,媽媽。我對他說:嗯,媽媽在洗臉。我突然意識到他是想告訴我他很高興。我說:你是不是很高興啊?他嗯了一下就自己跑開了。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媽媽迴應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在那一刻被確認了,於是就有了存在感。我們在《自由08 | 沒有麻煩,就沒有情感》這節課中講到的“收到禮物的小蘿莉”,她的情緒極爲自然地流動時,我們深深被感染到,這意味着她有很強的存在感,她的存在被我們感受到了。


如果孩子總處於無迴應的絕境,那長大後會衍生出很多有問題的溝通方式。


我的一位女性來訪者,她和父親吵架,憤怒之下回到房間,將房間的門用力關上。父親敲門,她就是不開,並且心裏有一種恨恨的快感升起:你們總是不迴應我,讓你們嚐嚐沒有迴應的感覺。


她的描繪,讓我瞬間理解了我的一位親人。他不能和別人好好打招呼,別人對他說“你好”,他只是“嗯”一聲,我們提醒過他很多次都沒用。他的心理很可能也是這樣,“讓你們也嚐嚐沒有迴應的滋味”。


我覺得這可以說是一種報復。關於這種報復心,電影《殺死比爾》中有刻畫:白眉道長向少林寺方丈打招呼,但沒得到迴應,然後白眉滅了少林。這種睚眥必報,常常是因爲太渴望獲得所有人每時每刻的愛與認可。


在無迴應之絕境下長大的人,認知治療會是幾乎不可能的。我的一位來訪者,在很長時間內,我在諮詢中對她什麼,她甚至都聽不見。隨着時間的推移,一次次準確迴應的累積,她才逐漸能聽到我說什麼。這也是因爲幼小的時候嚴重缺乏迴應,她的自我幾乎沒有將他人納入。


在前面講到的案例中,一個“哦”之所以險些造成一對戀人分手,是因女方火焰般的熱情,如同叩在一塊冰冷的石頭上,只得到了一個最簡單的迴響。許多人可以爲戀人做一切奉獻,卻給不出情感迴應,我覺得那可能就是因爲他們是在無迴應之地長大。


準確而及時地迴應別人,這其實並不容易做到,不過,比這一點更關鍵的,是我們首先得意識到,那些關於互動的人格特徵並非是天生的,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它是可以改變的。


特別重要的是,不管你的過去如何,你都可以試着鼓足勇氣,通過時間的累積,通過空間的變換,通過不斷地投入,對這個世界持續發出你的聲音。如果你想有更高的創造力,就要自由大膽地表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