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游潮阳区之记录

10月18日上午,我总算做到了那件拖了好久的事——独自游棉城。

上午十点,我收拾东西叫了一辆滴滴,踏上了向潮阳棉城出发的旅程。这是长这么大第一次在没陪同没向导的前提下,一个人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

为什么要选择棉城呢?因为潮阳区离金平区不算太远,15公里,算是我向外探求学习区比较合理的距离。在以往,但凡要离开市区到其他陌生地方,去的第一次或者去的路上我都是有人陪的。我一向对外界很难建立安全区意识的,这次探求的旅程是给自己的考验。

我对棉城的了解几乎为零,只知道那里有古迹文光塔,那里是妈妈的故乡,小侄子也在那里读书。所以到那儿后我的目的很简单——找文光塔,在潮实外围转转,找到老妈乡里的祠堂。

一路上跟司机大叔闲聊着行情,大家都是为生活为家庭努力拼搏的平凡人,他也是把账算到极致。他本来就打算到河浦加油,总价能比市区便宜八十几块钱,送我去的这段车钱也能抵这段路的油钱。我偶尔为之的安排,在别人眼中正好是精打细算的准备。

到了潮实大门,愣是没看出这是哪个校区,默默地看着一辆辆巨型黄校车开进学校,看着车上可爱的学生面孔,应该是小学生吧?那就是初中部吧?

走出学校的后门小巷,我用手机研究着路线,毕竟到达已经是10:55,先解决午饭还是先去文光塔打卡,这是个问题。研究半天,擡头看到美团电动车,我就立刻忘记吃饭的事,直接往文光塔出发。景点周边肯定有吃的啦。

一边看导航一边沿着城东大道飚车到了文光塔,连20分钟都不用就到达了文光塔。哇哦,就在棉城的城区里亭脚路和中华路的交界,中华路对面就是潮阳影剧院。打卡必备动作就是拍拍拍。

进了园区,吸引我的目光的居然是塔后面的井。我这都多少年没看到一口实实在在的井,花了点时间看了一下碑记,果不其然,古城的井都是有故事的。

看到了蔡楚生塑像,我便想起了老市区里骑楼片区的蔡楚生纪念馆,还没好好去看过。塑像下是邓奶奶写的题记“蔡楚生先生是中国先进电影的先驱者”,想起读书时现代史艺术发展部分,都提到了蔡楚生,潮人的骄傲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热+肚子饿,文光塔有那么多块碑记,完全没引起兴趣,我半天就顾着拍塔。

拍完休息一会儿就离开了园区,我在周围住宅区随意地逛了逛,想找找潮阳的特色小吃解决午饭。打开美团,毫无所获,总得找找有啥特色小吃吧。但绕着一个点兜了几次,在中华路上经过一座学校三四次,都找不到合意的地方坐下吃饭。不得不感叹,潮阳现在的发展跟金平龙湖没区别,吃都是粿条面肠粉;当我看到“桃园肠粉分店”时真是哭笑不得。好不容易看到了熬粿的小店,居然没营业。

当我从中华路的西侧走到东侧,试图到小区边探路时,意外看到了赵家的宗祠,哈,这不就是老妈老家宗祠吗?凑近看了看,大门紧闭,四个门上都彩绘着不同造型的门神,还有各式灯笼雕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算了算了,吃啥事小,饿死事大。就那家桃园分店吧。

进店第一件事:借厕所。进去前先点了牛肉肠粉加面,出来没一下就能开动了。圆盘盛着满满的肠粉,酱油汤汁似乎比我平时吃得还多。滑嫩的牛肉片,爽口的生菜,酱汁咸得刚好,肠粉皮没有汕头肠粉那么薄,稍微厚一点。面条吸满汤汁,不会太干。一份15元,正好果腹。

吃的时候偶尔听到几句潮阳话,没细听,埋头吃着肠粉刷着手机。虽说潮阳是妈妈老家,但她在汕头长大,兄弟姐妹之间会用潮阳话的时候不多,所以我能听懂的程度并不深,稍微说快一点就成天书了。偶尔擡头看看忙着做肠粉的老板,一个约莫九零后的妹子熟练地制作着肠粉皮,再放入各种配料,过来的顾客大概是熟客,说了一下要求,老板就忙不迭地做起来。一个阿姨在帮忙打下手,几句对话像是在确认工序。老板预订的商用热水器到货,她又趁着没客人时跟人接洽。生活的烟火气就在一盘难得的潮阳肠粉里,也在几句闲聊里弥漫开来。

吃饱后微信扫码付了钱,我又整装出发。眼瞧着才十二点多,我就绕道住宅区后面的林荫路散散步。住宅区边上有条小河,河边的路被改建成可供散步的林荫长廊,顺着河边走可以看到对岸各种状态—或是低矮的平房,或是正在兴建的楼房,跟河这边的繁荣井然形成鲜明对比。在住宅区还看到几处让我惊奇的景观——老式理发店、有古井没有庙堂的老爷庙。


当我第四次经过学校,正愁着前路茫茫,尿意提醒了我:找厕所。于是我灵机一动打开导航,直奔KFC,然后在那里小憩了半天才确定接下来的目的地——潮实初中部。上午到的是潮实的高中部,都忘记计划里要绕学校一圈看看的,那就把这个计划调整在初中部吧。

开美团小车,看着导航,我沿着那条林荫小道一路向南狂飙,飚着飚着似乎有点不对劲。仔细一看,得,开反了,折回一路向南,经过学校时不禁笑道:第五次了吧。

棉城城区一个特色就是老爷庙特别好找,过了两个红灯路口又看到一座。不耽误行程继续往前。

一路上走错了两次,看着导航走回正轨,顶着秋天灿烂但不够猛的正午阳光,我总算找到了潮实初中部,正打算开着小美团实现绕一圈大计时,“您已驶出运营区,现暂时停止供电”,话音刚落,我就顶着大太阳尴尬地停在了离校门还有两百米的路上,只好恢复供电,开到最近的停车点,再走回去。

城西大道的两边就跟之前的林荫道一样,繁华和荒凉相互映照。学校就在荒凉之中一条水泥路的一端,我顺着路边人行道上的树荫往学校走去,看着路旁停着各式小车,在我前面走着两三人,似乎是学校的老师。我在他们身后一直走到了学校边,就立刻跑到马路对面拍下学校大门。

我走到另一边的树荫叫了一辆滴滴,踏上了归途。在河浦大道遇到了塞车,这次因为累了一天,也就没跟上午一样跟司机多聊几句,而是靠着靠枕闭目养神。

到家时,也才三点多,还有时间睡个觉休息一下。晚上还要上课,这一天的探路之旅顺利结束。

要说收获,大概就是城区发展快,很多事物的变化比我想象的还要多,我的独立能力也比自己想象的要强。下次看心情往潮南进发吧。

这是一篇拖了一周的游记总结,前几天就写好了一直没整理进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