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随想录|| 张爱玲说红楼

张爱玲在《忆胡适之》一文中有一段写《红楼梦》的文字,有三层意思,分述如下:

一是外国人眼中的《红楼梦》。《红楼梦》他们(指外国人)大都只看个故事轮廓,大部分是高鹗的,大家庭三角恋爱,也很平常。外国人都认为中国诗歌的成就很高,但在小说上却没有什么成就。在中国的小说中,只有《红楼梦》是代表作,没有较天真的民间文学成分,张爱玲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张爱玲觉得中国过去在小说上的成就不下于绘画瓷器,也有很高的成就,比如《海上花列传》。张爱玲认为《海上花列传》是中国旧小说发展到极端时最典型的一部

二是张爱玲觉得120回版的《红楼梦》不能代表这本书的成就,只有去掉后40回,《红楼梦》才能得到它应得的国际地位。《红楼梦》是一件残缺的艺术品。说的简单点,张爱玲认为高鹗续写的后40回是狗尾续貂,影响了《红楼梦》的艺术性。

三是张爱玲谈了自己年少时读《红楼梦》从前80回过渡到后40回的感受。

她说我十二三岁的时候第一次看,是石印本,看到第八十一回“四美钓游鱼”,忽然天日无光,百样无味起来,此后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最奇怪的是宝黛见面一声之僵,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满不是味这是一个天才的少女的感受,由此可以看出张爱玲对文字的敏感敏锐程度。愚钝如我,在初读《红楼梦》时,从80回到81回就没有如此明显的感受,没有感觉到张爱玲所说的天日无光,百样无味。只是后来知道了后40回是续写的,再去读时,才能感觉到不同。这时感觉的“不同”已经不纯粹了,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不像张爱玲,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强烈地感觉到天日无光,百样无味,这才是最纯粹的阅读感受。

张爱玲又说许多年后才知道是别人代续的,可以同情作者之如芒刺在背,找到些借口,解释他们(宝玉和黛玉)态度为什么变了,又匆匆结束了那场谈话。等到宝玉疯了就好办了。那时候我怎么着也想不到是另一个人写的,只晓得宁可翻到前面,看我跳掉的做诗行令的部分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张爱玲在年少时读《红楼梦》,也是不怎么看那些做诗行令的内容的,那些内容,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来说,总是有点深奥和无趣的。

《红楼梦》中的诗词,不到一定的时间,是看不进去的。好在这些诗词一直在那儿,我们什么时候具备看的“条件”了,再来读,也不迟。

这些诗词,不论你看与不看,它们一直都在那儿,记录着人世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