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梳理

週四上午的喋喋不休,在週五下午的會上重複了一次。

也不知道我爲什麼那麼害怕那種雙方不明就理的喋喋不休,只是旁觀,都覺得特別耗費心力,特別煩躁,腦子裏很亂,喘不過氣來,想逃。

喊停,沒停下來之後,我確實逃了,走出會議室,對着窗戶做了幾次深呼吸。回去的時候,好像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我很佩服他們的那種滔滔不絕,沒有結論、沒有就事論事,竟然能說那麼久,停下來之後竟然還能繼續往下說。

我不能。我不會浪費時間跟人說那麼多,能說的說完,對方仍舊是老樣子,我就放棄,拒絕說任何一句話。

我也不喜歡跟人做沒有結果的、不是從事情出發的爭論,沒有意義,給自己找罪受。

同時也覺得,我好像不是每天要從嘴巴里蹦出2萬個詞的女生,我沒有那麼多話要說。

印象中,我每天說的話,都沒到2萬的標準,平均一半都不到吧,可能只有五千,甚至一兩千。

週五下班之後,出門散步,想去找到這種感受的源頭,但是沒有結果。

回來之後看到顏質檢測的體檢報告,對照生化檢測、荷爾蒙檢測結果,發現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的瞭解不夠多。

幾個報告看完,各種因素之間的關聯好像串起來了。而後查資料,查營養補劑。

做完這些之後,想到爸媽的身體狀況,打電話過去叮囑,之後就是聽爸爸說。

聽他說我上大學那幾年是他最開心的時候;聽他說要跟弟弟多交流;聽他說他不滿意堂妹讀那麼多年書,怎麼一畢業就着急結婚?聽他說大伯對子女的養育方式、說的話讓他覺得很難受;聽他說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身體會出狀況,不然不會是現在這樣子。

過程中,我再一次看到爸爸和大伯的三觀那般不同,他們之間觀念的差別,至少間隔十年,誇張地說,大伯的觀念還停留在爺爺那一輩裏。

隨之感到幸運,我和弟弟成爲爸爸媽媽的子女,是一種幸運。我們是自由的、自主的,是對自己的決定負責的。

我把看到的爸爸和大伯的觀念差距也講給弟弟聽,跟他說要保持學習、緊跟時代,不然五年、十年之後,我和他之間必然也會出現觀念的差距,那時候可能就說不上話了。

他嘴上說着不至於,在我描述了發生的變化、未來可能發生的變革之後,我想他多少聽進去了一些。

我想我們一直是並肩前行的,我想我們可以相互在各自的道路上成爲陪伴者、見證者。

昨天看的一篇人物專訪裏,有句話說:“我小時候看小孩,「哎喲好討厭」,現在看到,「怎麼那麼喜歡」。家長常常講,你哪一天不討厭小孩子證明你長大了。”

讀完這句話的時候,我很有同感。現在的我已經不討厭小孩了,常常覺得他們可愛。

之後想到,上次有人問我:你喜歡小孩嗎?當時覺得這個問題很突兀,讓我想敷衍過去,於是說:沒什麼感覺,不喜歡也不討厭吧。

現在我在想,當時問那個問題的人,是不是在拿我對小孩的討厭與否來判斷我是否真正長大?

於是有種後知後覺的驚訝,只是,即便我敷衍着逃避回答真實的想法,聽的人,也能從後面猜小孩年齡的追問中知道答案的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