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樂毅報燕王書

昌國君樂毅,替燕昭王聯合五國軍隊攻打齊國,連下七十多座城池,把它們都歸屬到燕國的郡縣。還有三座城池未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即位,因爲齊人的反間計,懷疑樂毅,派騎劫代替樂毅統兵。樂毅逃到趙國,趙王封他爲望諸君。齊國大將田單用計詐騙騎劫,打敗了燕軍,又收回七十多座城池,恢復了齊國的領土。

燕王后悔了,害怕趙國任用樂毅乘燕國疲敝的時候來攻打燕國。他便派人去責備樂毅,並且向樂毅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託付給將軍,將軍爲燕國攻破了齊國,報了先王的仇,天下人莫不振動,我怎麼敢在一日之間就忘記將軍的功勳呢!不幸先王去世,我又剛剛即位,左右之人貽誤了我。我之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爲將軍長期風餐露宿在外,所有調將軍回國,暫且休養休養,共商國事。將軍卻誤會了我的話,以致和我有了隔閡,就拋棄了燕國而投奔趙國。將軍爲自己打算固然可以,但是又用什麼來報答先王對將軍的知遇之恩呢?”

望諸君樂毅派人進獻書信回答燕王說:“臣不才,不能秉承先王的教導,來順從您左右大臣的心意,恐怕牴觸死罪,損害先王知人之明,又害您蒙上不義的名聲,所以逃奔到趙國。自己甘願揹負不賢的罪名,所以不敢爲自己申辯。如今大王派使者來數說我的罪行,我怕侍者不能體察先王之所以栽培和厚愛我的原因,又不明白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意,所以纔敢寫這封書信作答。”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會把俸祿授給他親近的人,而是授給功勞多的人;不把官位隨意賜給自己喜歡的人,而是讓有能力的人擔當。所以考察才能來給予官位的,是能成就功業的國君;根據操行來結交朋友的,是能夠樹立名聲的賢士。憑我的知識和經驗來看,先王的舉止措施,有高出世俗的想法,所以我才藉着爲魏王出使的機會,得以親自來燕國接受考察。先王過分推舉,把我從賓客中選拔出來,置於羣臣之上,不跟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爲亞卿。我自以爲尊奉命令,秉承教導,就可以倖免於無罪,所有接受命令沒有辭讓。”

先王命令我說:“我和齊國有積怨深仇,哪怕國小力微,也想報齊國之仇。”臣答道:“齊國,保持着霸主之國的遺留教化,而且有屢打勝仗的經驗,熟悉兵事,長於攻戰。大王如要伐齊,必鬚髮動天下的兵力來對付他。要發動天下的兵力,沒有比結盟趙國更便捷的了。況且,齊國的淮北和宋地,是楚國和魏國都願意得到的地方。趙國倘使贊同,約同楚、魏、宋盡力,合四國力量來攻打它,就可打破齊國了。”先王說:“好!”臣便接受命令,準備符節,南下出使趙國。回國覆命之後,就發兵攻齊了。依靠上天的佑助和先王的英明,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都隨着先王進兵濟上而爲燕國所有了。濟水上的燕軍,奉令出擊,大獲全勝。士卒輕裝,武器銳利,長驅直入,攻戰齊都。齊王逃奔至莒,倖免一死。所有的珠玉財寶、兵車甲仗以及珍貴器物,都歸燕國所有。大呂鍾陳列在元英殿上,燕國的寶鼎又運回了曆室宮,齊國的寶器都陳列在燕國的寧臺。我們薊都郊外的樹苗移栽到了齊國汶水的竹園田。自從五霸以來,沒有誰的功勳能趕上先王的。先王覺得如願以償了,認爲臣沒有貽誤使命,所以裂土分封,使臣得比於小國諸侯。臣不才,自以爲尊奉命令,秉承教導,就可以倖免於無罪了,所以接受命令沒有辭讓。

“臣聽說,賢明的君主建立了功業就不讓它廢棄,所以才能記載於史冊;有先知的賢士,聲明確立了不會敗壞,所以被後世所稱讚。像先王這樣報仇雪恨,平定萬乘強國,收繳齊國八百年的積蓄,直到逝世那天,還留下告誡繼位子孫的遺訓。執政任事的大臣,因此能遵循法令,教導庶子,並推及百姓奴隸,這都是能夠教育後世的啊。臣聽說善於耕作的不一定有好的收成,有好的開端不一定有好的結尾。從前伍子胥的話被闔閭接受,所以吳王的足跡遠到楚國的郢都;夫差聽不進子胥的話,賜給他革囊,讓他的屍體在江裏漂浮。夫差不懂得伍子胥的預見可以爲吳國建功立業,因此把伍子胥溺死在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預見新舊兩主的氣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江還不改變他的態度。

“使自身免於禍患,保全功名,以證明先王知人善任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詆譭和侮辱的錯誤處置,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臨着不測之罪,卻又助趙攻燕,妄圖私利,我決不幹這不義之事。

“臣聽說古代的君子,交情斷絕時不說惡毒的話;忠臣離開故國,不爲自己的名聲辯白。臣雖不才,也多次從君子那裏恭敬地接受教誨。怕您偏聽偏信身旁人的話,不體察我這被疏遠的人的品行,所有冒昧用書信來作答,只望您能留心一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