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另一端的生活——杜絕玻璃心

講陪讀媽媽感受的那篇文章發了。錢寶寶第一時間在羣裏轉發出來(我自己都還不知道)。我知道她想鼓勵我,可是說出來的話卻集中在她家妮妮當年剛到國外時多不容易,相比之下,我女兒現在的情況已經比她家當年好多了。

我知道她只是想設置個參照物,告訴我比我更難的都過來了。可爲什麼我的第一反應卻是,她又在藉機說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已經講過好多遍了)?難道是因爲她講自己故事用的篇幅比較長一些?

這樣的感覺不止一次了。

之前因爲總感覺媽媽不關心我跟她鬧了些不痛快。媽媽在跟我解釋這件事的時候,特意說,她不是不關心我,而是自己一直沒有從女兒因爲出國而拋下她的陰影中走出來。記得當時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裏特別牴觸。你明明是來安慰我,爲什麼又要來強調你自己的感受,聽起來好像她纔是那個需要安慰的人。

我們每個人在溝通中都會不自覺的以自我爲中心,但是有效的溝通卻需要我們跳出這種自動反應,完全傾聽、接納他人的感受,不帶任何評價、也不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剛來加拿大的時候,跟住在地下室的鄰居一直沒有太磨合好交往的尺度。他們總是來敲門,要進我家來重啓wifi。疫情期間本就不安全,他們又總是在不合適的時間造訪,弄得我很煩。我一直沒有和先生提起過這事,因爲我太瞭解他了。

果然,當他在我的文章上看到這件事後,特意打電話過來詢問緣由,並一直大喊“不像話”。我當然知道鄰居這麼做不像話,這還需要你說嗎?你既然打電話過來的目的是確認我是否安全、是否有麻煩,那麼,抒發自己的情緒是不是就不該是這通電話的重點內容了呢?

這樣看來,心理治療師真的是個太了不起的職業了,他們聽了那麼多故事,委屈、不滿、煩惱,卻要牢牢的管住自己的嘴,不做評判,不出主意,只是傾聽。太不容易了!

相比之下,今天早上收到的一個MBA同學的留言就特別的暖心。看了我分享的文章後,她就寫了簡簡單單兩句話——誇獎了我的努力,鼓勵我繼續加油。話不在多,但是讓人很是受用,也激起了我繼續努力的動力。

不過,話說回來,不管別人怎麼表達,自己首先還是不能有顆超敏感的玻璃心。不然就成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每個人都會順着自己的既定思維去解讀別人的話語,現在對我來說還是個非常時期,尚處在超敏感期。還是不要太在意別人說了什麼,是怎麼說的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