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是磨難、挑戰還是成長

公開課,是磨難、挑戰還是成長

親愛的老師們:

晚上好!

上一週上完課,我就在琢磨這道選擇題,不知道大家選擇的答案是什麼,其實我們都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但是知與行之間,我們還需要跨越勇氣這道橋樑。

回顧一下上週的公開課,從週四學校範圍內的公開課,到週五與張靜的換班試講,到週六的二高禮堂的示範課,我想這幾天的歷程能夠詮釋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老師不是每一節課都得上成公開課,但是公開課確實能促進我們的提升。

幾天前接到王校長佈置的任務,我的第一反應是:不應該讓年輕教師來上示範課嗎?這兩個星期,我先是在縣第三屆班主任論壇上做了一個多小時的發言,再到週二的“閱讀寫字研討會”上30分鐘的分享,再上這節示範課的話,聽課的語文老師會不會發出靈魂拷問:怎麼是你,怎麼老是你?

聽了王校長的解釋,再跟雪娜老師聯繫,雪娜老師的意思是我在好幾年前已經用這種模式在三高上過示範課了,對“有效教學六要素”比較熟悉,她呢,想找一個老教師帶一帶新教師。

難以推脫,再加上學校這一週以備課組爲單位聽課,要聽我一節課,那就放到一起準備吧。前幾天忙於週二的名著共讀分享,這件事就交給大腦在“後臺運作”了。直到週二,確定講《孤獨之旅》,確定了教學目標,這些決定都是大腦在閒暇時候完成的。

週三,以“有效課堂六要素”爲指導方針,寫好教案,晚上製作好PPT。當時我定的兩個核心教學目標是:

1.通過瀏覽批註,問題討論,能概括出小說主要內容,總結出概括內容的核心要素。

2.通過批註、討論,能說出幾處景物描寫的作用,並通過聯繫《故鄉》和《我的叔叔于勒》的相關語句,總結出小說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圍繞這兩個目標,我設計了五個環節,運用咱們學校的“五加一”模式,板塊清晰,目標明確。

課堂導入,檢查字詞。

瀏覽課文,概括內容。

批註討論,聚焦景物。

當堂練習,拓展遷移。

小結收穫,佈置作業。

其中第一個環節是檢查字詞掌握情況;第二個環節指向核心目標一;第三四環節指向核心目標二。

週四上完課之後,週五上午的評課活動中,語文組老師們對這節課給出了諸多好評,我知道老師們非常善於學習,所以聽課的時候只關注了亮點,對不足就忽略不計了,這說明大家都抱着學習的心態啊。

雪娜老師聽完課之後,直接指出了若干問題:一、目標表述還不夠明確,比如“通過……”,通過這兩個字後面必須得是非常具體的語文活動;二、要結合單元導讀和閱讀提示來確定目標,第一個目標定得太簡單,學生收穫不大,可以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梳理情節;三、第二個目標的達成,要在黑板的板書上顯現出來,要在學生回答的同時隨機板書,板書不能太簡單;四、寫作練習沒有時間就不用進行,放在課餘時間也是可以的;五、課堂導入和收尾,可以結合“閱讀提示”,因爲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六、字詞檢測不用進行,正如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不用每節課都進行一樣。

雪娜老師的指導,讓我眼前一亮,的確,目標確定,學習活動的選擇,不應該是隨意進行的,也不是爲了追求課堂的好看,其落腳點應該是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提升。

根據雪娜老師的指導意見,我把教學目標作了這樣的修改:

1.通過表格梳理主人公心理變化過程,並聯系前文,能從不同角度梳理小說情節。

2.通過細讀品味景物描寫的語句,並聯系前文,能從不同角度總結出小說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相應地,教學板塊作了這樣的調整:

課堂導入,明確目標。

填寫表格,梳理情節。

批註討論,聚焦景物

當堂練習,拓展遷移。

小結收穫,課下自讀。

這樣,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可以明白自讀課文學什麼,怎麼學。

週五評課結束後,我和張靜老師換班分別又上了一節課,雖然是不同的班級,但學生配合度較高,上課總體是比較愉快的,感覺學生是有收穫的。上完課我們倆又作了充分的交流,力圖完善教學設計。回家後修改了教案和課件。另外我倆也達成了共識:不怕出錯,我們的課就是樹靶子的;超時不要緊,這又不是優質課比賽;不怕反覆修改,杜小康在磨難中成長,我們在磨課中成長。

週六上午,上完課,不如在學校裏上課感覺好,這可能是因爲學生在兩天內突擊學習了前兩課,《故鄉》和《我的叔叔于勒》,當然學得不紮實。上課嚴重超時,將近一個小時,我反思了一下原因:第一個因素是上面提到的學生週四週五兩節課學完那兩篇課文,學得不紮實,知識沒有充分地理解和掌握,等待學生回答和引導學生回答用時比較多;第二,我在引導的時候,重複學生答案,語言不夠簡潔,在總結收穫的時候把板書又說了一遍;第三,黑板是移動黑板,板書費時;第四,我又執着地在課堂上進行了寫作片段練習,而且在學生寫了之後又找同學猜測,找了8個學生來分享和猜測,此環節用時較多,所以導致嚴重超時,這說明我的時間把控感不強。


隨後的評課活動。雪娜老師隨機抽了幾個老師,那幾個老師可能是比較熟悉我,比較欣賞我,也很可能和我們學校的語文老師一樣,抱着學習的心態,只說了課堂的亮點,比如目標明確並落實到位、寫作練習能讓學生學以致用,善於引導學生等。我感覺老師們對我真是太寬容了,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濾鏡效應吧。

雪娜老師在解讀六要素的時候,結合我和張靜的課例,並指出了我們的問題,其中我的問題,一是超時,二是教學語言不簡潔,有“講癮”,三是結尾囉嗦,其實結合閱讀提示說兩句,推薦學生閱讀《草房子》就行了,不必針對主題大談特談。

雪娜老師的批評總是一語中的,她指出的正是我平時的課堂所忽略的。第一,平時的課堂對課堂節奏就沒有把控意識,總認爲這節課講不完還有下節課,今天講不完還有明天,全然沒有意識到這是課堂效率問題,並不是我原來以爲的追求表面的完整與好看。第二,教學語言沒有有意識錘鍊,這一點,十年前雪娜就提醒過我,王校長在幾年前評課中也指出過,然而我並沒有在這方面用心,看來,對自己的課堂語言要求太低,不,幾乎是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啊。

這次上課,把我原本習焉不察的錯誤推到意識層面,讓我有機會反思,有意識改進。所以,回到前面的問題:公開課,是磨難、挑戰還是成長?現在,你是否和我一樣,有了這樣的答案:公開課,是磨難,是因爲逼我們跳出舒適區;是挑戰,逼自己學習和思考;更是成長,因爲沒有磨難就沒有成長。

所以,親愛的老師們,拿出勇氣,主動挑戰自己,這一週咱們中心校也要舉行小學和初中段的閱讀寫字研討會,需要有老師上一節名著閱讀課,你願意挑戰一次嗎?昨天上午研討會結束後,雪娜老師很高興地對我說,多文本閱讀研討會的示範課,我找到人來上了,剛纔下課的時候有一個老師找我說願意挑戰自己。我也爲雪娜高興,也在心裏暗自想:爲什麼不是我們化河一中的老師啊。又想起週二那天在陽城學校遇到李娟老師,她以前在咱們學校工作過,看到她就想起了我在2009年的時候,爲了提升自己的課堂水平,每個月主動邀請老師聽課,李娟就被我邀請過一次。主動,而不是被推着,進步才更快,才能走得更遠。

老師們,在公開課中成長,這是專業成長的一條重要路徑。首先要有勇氣,石猴成爲美猴王,是因爲他有勇氣在水簾洞前縱深一躍;唐僧經歷八十一難,才取得真經,我們也要有長期主義意識,不必急功近利,少壯工夫老始成,成長,是終生之事;王校長週五評課時說,主動挑戰,才能暴露問題,才能向着完美更進一步——想一想醜小鴨主動離開養雞場和農家小屋,成長爲美麗的白天鵝,否則的話他一輩子就是那個在養雞場裏形狀怪異的大鴨子。雪娜老師說,每一次活動,都會帶來專業能力的提升,誠哉斯言!每一次深度參與,你的收穫會比聽課老師多得多。老師們,讓我們勇敢地邁開這一步!共勉!

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