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講唐代茶美學:知茶愛茶傳承茶文化,茶香茶韻品味茶之美

10月30日,湖南農業大學教授朱海燕應邀作客長沙博物館湘城講壇,作了題爲《唐代茶美學》的講座,讓大家認識到,茶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茶經》是美學裏程碑,要知茶愛茶傳承茶文化,品茶香茶韻品味茶之美。

朱海燕在概括了唐代茶風興起的社會背景後,從盛唐之茶風、《茶經》與茶美學、唐代茶審美掠影、法門寺地宮出土茶器鑑賞等幾個方面展開講座。

唐代是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發展史上,一個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代。這一時期,誕生了“茶聖”陸羽和他的茶學大成之作《茶經》,奠定了中華茶道的基礎。自此以後,上至宮廷下到民間,從文人墨客到販夫走卒,從詩詞歌賦到日常瑣細,茶與茶文化滲透了中國人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盛唐茶風盛行,與陸羽寫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學專著《茶經》有很大的關係。茶入詩歌,也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朱海燕說,唐代著名詩人無不飲茶,有的把飲茶與吟詩結合起來,吟詩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茶道茶藝、茶性茶德、茶情茶誼、茶俗茶禮、茶事史詩等,對茶樹生態環境、造茶技術、煮飲技藝、名茶、貢茶、茶政和貿易等都有描寫,其中有不少作品影響深遠。

中國人的飲茶方式經歷了生嚼、烹煮、煎茶、點茶、瀹茶、多樣化的演變過程。大體上說來,是古代煮茶、唐代煎茶、宋代點茶、明清瀹茶到後來多姿多彩的發展脈絡。

陸羽在《茶經》中首次將唐代煎茶的十個程序規範爲:炙茶、碾茶、羅茶、候湯、一沸調鹽、二沸舀水、投茶、點水、分湯、品飲。

緊接着,朱海燕分析了《茶經》與茶美學。

從美學的角度來說,陸羽所著《茶經》堪稱中國茶美學史上輝煌的里程碑。該書的出現,是中國茶葉史和審美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在此之前,飲茶僅僅是爲了治病或解渴。後來,飲茶被上升爲藝術或宗教,這源起爲西晉杜育的《賦》。

陸羽倡導“精”“儉”的茶審美態度。首次把“精”“儉”二字貫穿於茶事之中,將日常飲茶活動提升到精神層面;提出“飲茶最宜精,行儉德”,“精”既是種茶、採茶、製茶、烹茶、品茶的技術標準,也是對茶的審美態度;提出茶的生長環境離不開土壤和光照,在不同的季節、天氣採摘會大大影響茶的優劣;對茶的製作、貯藏、烹煮(包括器、火、水、炙、末、煮)和品飲作了分析;認爲茶有九難: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陸羽提出儉德以本。他對儉的解釋:儉是節約、不浪費,儉是約束自己的行爲,陶冶情操、表達對他人的恭敬,與禮異曲同工。中國茶人在製茶、擇器、選水等過程中精益求精,在行爲上追求自然簡樸,精神上追求清心淡泊的“行儉德”風格。

陸羽開創了以“和”爲核心的茶美學思想,認爲茶園環境以生態和諧爲美,“鼎”型風爐是“和”美思想的體現,“水火相濟”的“煮水烹茶”過程中蘊含着“中和”的思想,陸羽《茶經》對茶之“色、香、味、形”審美感知也建立在“中和”茶美學思想的基礎上。

在唐代茶審美掠影這一部分中,朱海燕例舉了皎然、盧仝、白居易和茶畫意蘊。

皎然以“道”論茶,開拓了品茶境界,是詩僧,更是茶僧,愛茶、戀茶、精通茶理,是茶聖陸羽的“緇素忘年之交”。

盧仝的《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最精彩的部分,堪稱千古絕唱,真是七碗能生風,茶中可寄萬般情。在此詩中,盧仝把茶提神醒腦,激發文思,淨化靈魂,與天地宇宙交融,凝聚萬物的功能之美,渲染得淋漓盡致,傳播了飲茶之風,把人們對茶的審美認識提升到了出神入化的高度。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以茶相伴,快意人生茗中品,寫了《琴茶》等多首與茶有關的詩。

朱海燕還以多幅與茶有關的古畫圖片反映唐代寺院茶生活、唐代上流社會茶生活、唐代貴族宴飲、唐代宮廷茶會。

在陝西寶雞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相當數量的宮廷茶器,可見唐代宮廷飲茶風氣之盛。關於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茶器鑑賞,據朱海燕介紹:

1987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了鎏金鴻雁金雲紋茶碾子、鎏金仙人駕鶴紋壼門座茶碾子、唐系鏈銀火箸、鎏金飛鴻紋銀則、鎏金卷草紋長柄銀勺等系列銀質鎏金的宮廷茶器,是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最精緻的茶器文物,從銘文看,製作於唐鹹通九年至十年。出土的文物中,既是茶器又是香器的有唐鎏金龜形銀盒、素面壼門座高圈足、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等。

最後,朱海燕介紹了中國茶風、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情況,指出茶是溝通世界的有效載體,還可助力於人類命運共同體,希望讓更多的人能夠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在現場互動環節,朱海燕回答了大家關心的問題,並推薦她的著作《中國茶美學研究》給大家閱讀。

通過朱海燕的講座,大家增加了對中國古代茶文化和唐代茶美學的認識和了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