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札记】从两片树叶说起……

           

                    从两片树叶说起……

——2021高新区学习共同体送教之《白杨礼赞》

                  岐山三中    侯会芳

今天,我捡了两片树叶。一片是枫叶,七个修长的叶瓣,从中间向两边舒展开来,红而内敛,透着温和与沉静。一片是银杏叶,细丝般金黄的纹路,有种几乎透明的既视感,正对着叶茎的扇面从中间开了一段小口,彰显着它的与众不同。深秋初冬的当口,是它们生命中最繁华绚烂的日子。

在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里,我拿出夹在课本中的两片叶子。看到它们,突然有种写诗的冲动:“把阳光揉碎/和进每一寸肌肤/就有了生命的色彩斑斓。”

就要上课了,我拿着两片树叶想干什么?孩子们定定地看着我,看着银杏叶和枫叶,那是秋的颜色,秋的气息,秋的生命。“老师是不是想往《白杨礼赞》上引?”有孩子小声嘀咕着,猜测我的意图。是呀,我确实想这么做来着。不过,我还有什么意图呢?有孩子开始站起来发言了:“老师想用这两片树叶引出白杨树。”“嗯,说得更具体了。还有吗?”孩子们有点发愣。于是我说:“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找个话题和大家聊。”哗,全班孩子都舒心地笑了,上公开课的紧张感烟消云散。

叶子,只是我想和孩子们沟通的载体。我用叶子是有明显目的的,就是借“叶”这个“物”,消除了我们之间的陌生感,拉近我和孩子们的距离。

那么,如何通过“物”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想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白杨礼赞》吧!

先来看看题目。题目中的“物”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白杨”。“礼赞”是什么意思呢?“赞美呀。”有孩子说道。那题目直接叫“白杨赞”不就行了吗?还要“礼”字干什么?因为“礼”指的是“满怀敬意”。“哦,原来是这样啊。”

弄清楚了题目,接着我们来看看作者写这个“物”的意图是什么。孩子们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到了第七自然段。这一段先“抑”,写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后“扬”写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之后用四个反问式排比句,由树及人、由人到精神意志,层层深入。齐读,单独读,感受反问句的妙处;单句读,整体读,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层递关系;男生读,女生读,品味排比句的气势。我们边交流,边朗读,边朗读,边交流。同时,我展示出课文第八自然段,把两段放在一起再比较读。孩子们的思维,在课堂上悄悄流动。

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承载写作意图的“物”——“白杨”呢?孩子们很快找到了第五自然段。干、枝、叶、皮,那是白杨树的外形。笔直,靠拢,向上,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力争上游,团结一心,“对抗着西北风”,看看这些词,哪里是在写树,明明是在写人嘛。可见,写白杨树的时候,作者心中就有人的形象。怪不得作者说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军民,象征了革命的精神和意志。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又不是山看水又不是水的境界吧。

还有孩子找出了课文第二自然段。他认为这个自然段表面看虽然没有写白杨树,但实际还是写白杨树的。因为这一段既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也暗示了时代背景。如果没有了黄土高原这个共同的生长环境,白杨的象征意义就无从谈起。还有孩子认为,这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直接写“我赞美白杨树”。第三自然段写“猛擡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白杨树,没有第二自然段的生长环境,到哪儿去“看见”呢?这种想法是不是很真实呢?

我们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到了载体,怎样把两者融为一体呢?对,抒情啊。题目中不是说要“崇敬地赞美”吗?课文是如何抒情的呢?找出课文中的抒情句,我们一起反复品读。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

第1自然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自然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自然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自然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自然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勾画关键词,读出重音;观察标点符号的变化,读出情感起伏;品析修饰词,读出情感的浓烈;解读矛盾词语“极普通”和“不平凡”,读出象征义;结合文章内容,读出层层递进之感。在朗读的反复尝试中,一篇集描写、抒情与议论为一身的散文,一点一点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印刻在孩子们心里。

从物到人,托物言志。课堂上,有叶,有你,有他,有白杨,有我们,有我们的故事。

下课了,孩子们轻轻向我挥手,在他们的笑容里,我把两片树叶又夹进书里。

是的,今天,我珍藏了两片树叶,一片是银杏,一片是红枫。真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