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札记】创设情境,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创设情境,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2021凤县学习共同体送教之《植树的牧羊人》

                  岐山三中  侯会芳

“教学,则是学会深入浅出。任何一种轻视,都会让你丧失教学的灵感和激情。”                                              ——肖培东

一个三十多年坚守荒原的牧羊人,一个变得生机勃勃的村庄,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这是初读《植树的牧羊人》给人的直观感受。要突兀地说它是虚构的(因为本文是一篇小说),我真的还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怎样深入浅出上好这篇教读课?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相信坚持的力量、生命的奇迹的同时,又懂得文学创造的价值?这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温儒敏老师建议语文老师要“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于是我把目光聚焦到课文上,一次次“深入”阅读文本,一次次思考如何“浅出”。清晰明了的时间脉络,细腻生动的环境描写,何不依着课文创设情境,进行一次教学尝试呢?

一、还原审稿情境,与文本对话

1953年,作者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去寻找这位老人,可是那个地方根本没有这么一位老人,于是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借着这样的背景,我们的课就从约稿开始。我以编辑的身份向学生约稿,约稿主题为“你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请孩子们说说自己会写什么怎么写。之后角色换位,编辑部收到了一篇稿子,就是《植树的牧羊人》,请同学们来做编辑帮我审稿。审稿要求从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展开,如果你觉得这篇稿子可以通过审核,请说出你的依据和理由。然后再比较分析一下,自己投稿时的想法与作者有哪些异同。

因着审稿情境的还原,学生们很快动了起来,边读课文边圈点勾画,边圈点勾画边思考,边思考边与同学或老师交流,深入文本的思维流动在课堂上随处可见。


二、走进文本情境,读悟三次场景

徐杰老师说:“文本细读是阅读往深处去的主要通道”。《植树的牧羊人》一课主要写了“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遇,从第一人称观察的角度描写了荒原的巨大变化。

首先我们一起找出了表述时间的关键词,不过为什么第一次和第三次写的都是具体时间,而第二次却是这样写的呢?“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有的孩子说,这样写时间表述变化有致,文章更生动;有的孩子说这是为了照应一句话“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战争毁灭一切,而牧羊人用双手创造奇迹。这样的思考真叫人惊喜呀。

之后,我们除了关注细腻描写的句子外,还重点品析了数量词。比如描写树林成片时的“一万”“两万”“十万”,和句子“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一”和“万”对比,体现了什么呢?从“一”到“万”,经过多长时间?这一过程,需要的是什么?这一刻,我们似乎来到了牧羊人植树的山坡,用铁棍一下一下在坚硬的土地上戳出一个个小洞,埋上橡树子。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双手,一个人,把一生种在荒原,做到了上帝才能做到的事。奇迹,需要漫长的岁月和永恒不变的毅力。因了牧羊人不变的坚守与付出,才有了不断变化的幸福村庄。孩子们突然明白,“变”中的“不变”才是精髓。

三、勾连生活情境,品悟精神真谛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课文开头这样写道。牧羊人是否符合这一标准呢?课文是怎样描写牧羊人的呢?文中词句很多,孩子们找得也很快。一心一意,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坚持不懈,有毅力有坚守,伟大……

于是,我要求孩子们再读五、六自然段,人物特征和精神已经很明显了,作者为什么还写了这两个自然段?牧羊人干净整洁、忠厚温和、沉静安稳,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作者为什么不把牧羊人塑造成为为了植树生活得一塌糊涂捉襟见肘的人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就引发了学生的热烈争论。是呀,一个人为什么为了事业与理想就要抛弃高质量的生活呢?为什么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就不能拥有美好精致的生活呢?孩子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打通文本与生活对话的路径,走入生活情境再去审视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孩子们对人物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对人物的精神和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依据文本特点,还原审稿情境,走进文本情境,勾连生活情境,以角色变换和场景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学生们得到深刻的阅读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了内心情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