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偷了懶,就別怪明天的自己會摔跤

最近在讀古典老師的書《成爲你想看到的改變》,其中有一章講的是:你現在偷的每一個懶,都是給未來挖的坑。

書中曾言:“因爲偷懶而悔不當初的事太多了,以至於現在的我深深覺得,現在偷的每一個懶,都可能是在給未來的自己挖一個坑。”其實,我對這句話也是深有感觸的,許多以前因爲偷懶而不曾學完的知識或技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一些“如果當初……”、“要是……就好了”和“早知道就該……”諸如此類的話。

書中說,偷懶的態度有以下三個方面:

1.長時間緊繃,突然想放鬆,但剋制力不夠

2.僥倖心理

3.壓根兒就沒開始

都不用細想,就會發現這三個方面把自己偷懶的態度都囊括其中,給自己挖的坑,有的想填滿都不可能,有的可以補救,卻沒有了作用。

蔡康永說: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啊”。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啊”。

聽着是不是很恐怖?

上次報名參加公司的講師大賽預選賽,選擇英文組一方面是爲了鍛鍊自己,另一方面還是爲了鍛鍊自己。

對於一個三十二歲的男性成年人來說,是不是有些可笑?

講臺上緊張的手腳發抖,念英語時不通順,說話時聲音小,即使有麥克風也沒大多少,對於課件準備不足,對於評委和觀衆的接受能力也考慮不周,所有的這些問題,最終成了所謂的扣分點,也就是阻擋自己繼續向上的“坑”,而這些都是以前偷懶所形成的,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每天說着改變,卻又不想改變,每天矛盾之間來回旋轉,沒有一個答案,溜走了時間,留下的只有蹉跎。你欺騙了時間,時間不會欺騙你。

路是自己鋪的,坑也是自己挖的。你在偷懶的時候,別人都在努力地給自己鋪路,這樣差距不就越拉越大了嗎?

一起參加英語培訓的學員有很多,有的處於愛好,有的卻是爲了工作;有的將它拋之腦後,有的把它作爲了職業;有的依然磕磕碰碰,有的面對外國人侃侃而談。

這些差距在培訓時就已經存在了,培訓後更是如此,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差距也越來越大。本來不同的人生,也更加的不同。

年輕的時候是人生的儲備期,就好像是四季裏的春天,本就應該是播種的季節,你卻因爲貪玩錯過了,那春去秋來,等別人在秋天收穫時,你又能收穫什麼呢?

以前看小說,打遊戲,睡懶覺,別人在學習,在打工,在鍛鍊。如今回憶起來的只有荒廢的時光,小說有多精彩,遊戲有多刺激,懶覺有多舒服,都已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你的收穫爲零,甚至是負的,別人呢?自然是正的。

那些回不去的,那些只能後悔的,那些偷了懶而導致自己後來摔跤的,都是以前挖的坑,有時想一想還挺可笑。

三十二歲,其實不晚,有了目標,付諸實施,也可以收穫很多!

爲了不摔跤,你想好怎麼做了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