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這樣的性格嗎?

”父親因爲喝了孩子的汽水,孩子就哭了。 

父親問他:“你爲什麼哭?” 

孩子不說話。   

父親說:“是因爲我喝了你的汽水嗎?” 

孩子帶着哭腔說:“是。” 

“那你就直接告訴我,爸爸,你喝了我的汽水,我不高興了。直接把你的不高興說出來不好嗎?爲什麼要哭?” 

孩子不說話,繼續哭。   

爸爸:“你看啊,這事兒是這樣的,我沒有請求你的同意就喝了你的汽水,這是爸爸不對。你要告訴我,而不是哭,你不說,爸爸就不知道錯在哪了,所以以後有問題,你感覺到不舒服,就說出來,好不好?” 

孩子停止哭泣,同意的點點頭。   

我坐在旁邊聽着他們的對話,覺得好有趣,因爲我知道這是一種迴避性性格。 

從小到大,我父母沒有跟我說過這樣的話,我哭泣還是開心,都沒有人教我,你因該要去分析你的情緒,到時爲什麼會這樣,是因爲什麼導致的。   

我一哭,他們就罵我。所以在我的認知裏,人只要表現出不高興,憤怒,都是不對的。 

以至於我成長的軌跡中,絕大多數時 

候我都在壓抑自己,逐漸形成了迴避型的人格。主要體現在,別人問我一件事好與不好,我一般都會說好,我也很少與人爭辯吵架,向來都是軟綿綿的老好人,有問題了也不會提,有情緒了就自己憋着。   

很多親密關係都被我憋着憋着,就沒有了。相處過程中,在最開始就出現的問題,我從來不去處理,在我的潛意識裏,真實的情緒表達出來,是會讓人討厭和曾恨的,就如同我父母對我的態度一樣。   

所以我的處理手段就是,迴避,不理會,我覺得把真實想法隱藏,是維護關係的最好辦法。 

可曾想,這纔是把關係推遠的開始。不交流,不溝通,不解決,表面掩蓋的美好,風輕輕一吹,裏面埋藏的都是日積月累的怨恨。   

把話說出來,輸出情緒,有安全感的表達自己,信任溝通的力量。這種俗氣的道理,大多數人從小就明白了,而我花了二十幾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