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社》詩詞寫作的邏輯學習

講解老師:君諾

邏輯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是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

詩歌與邏輯是兩門完全不同的學科,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並就其思維形式來說,詩歌創作主要是靠形象思維,意象搭構意境,而邏輯學主要是靠理性思維。因此,二者的區別是明顯的。


但是,這絕不是意味着二者之間就一點聯繫都沒有了。例如,意象選擇與詩歌詞語選擇之間,以及邏輯判斷與詩歌詞語選擇之間的聯繫等等。

相傳蘇小妹偶然寫出一對聯:

月下杜鵑喉舌冷,
花前蝴蝶夢魂香。

蘇東坡嘆爲妙句,爲之宴客炫耀。誰知有位來客看了後說道:“這兩句不通!

”東坡問:“何以不通?”那人說:“月下杜鵑,如果閉着嘴飛的,風吹不進喉舌,何以會喉舌冷呢?花前的蝴蝶,多半還是飛着的,並未睡熟,何以會夢魂香呢?這豈不是不通嗎?”

衆人一聽,覺得有理,忙問:“依你看如何改呢?”

那人提筆改爲:

啼月杜鵑喉舌冷;
眠花蝴蝶夢魂香。

啼月,說明是張着嘴的;眠花,說明是睡着了的。

蘇東坡度量寬闊,款待那人時嘆道:“吾自此方知天下之大,奇才之多也。”

其實,那位來客所說的不通也就是邏輯錯誤。邏輯思維是一種確定的,而不是模棱兩可的;前後一貫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

詩歌是作者用來表達自己對於現實生活感悟的語言藝術,而作爲構成詩歌基礎的語言,又不是由詞語胡亂堆砌而成的;相反是必須按照相應的語法規則結合在一起的。

人們作詩的過程是先有所感悟,繼而觸發自己的靈感,再近一步進行構思,進而思考決定選用哪些恰當的語詞組成詩句。因此,詩人在創作詩歌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詞語的排列組合,選擇提煉。詩歌作者要想完整準確地把自己的思想感受傳達給讀者,這就更需要用詞的精準無誤,而這所需要的正是邏輯學的知識。

我們面對衆多的素材時,要經過選擇、取捨、概括後才能構成意象思維。同時還要把握好詞和詞、句和句的邏輯聯繫,才能透徹地表達出作品的思想內容及其表現手法。

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半夜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寫景詩。詩人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寓情於景。

因果聯繫是自然界或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必然聯繫。我們可以拿這個觀點去分析這首詩。

當時詩人夜泊楓橋已深夜,未能成眠因而能從視覺和聽覺出發,感受到各種景物及各種聲音是其一。各種景物各種聲音又都緊緊圍繞着夜泊楓橋這一特定的環境是其二。詩中反映了由遠到近的觀察過程。 月落、烏啼、霜滿天,是遠處望到和聽到的,漁火、漁民的愁眠、 寒山寺、鐘聲、客船、是近處看到和聽到的。 由這些景物和聲音構成了一幅暮秋季節淒涼、冷落的夜景。面對這幅夜景然勾起詩人飄泊他鄉的孤愁情懷是其三。此中的各種景物和聲音的描寫並不是胡亂的堆砌。而是按事物的條件、因果關係排先後順序。 月落,點明夜深,只有在深夜裏才能聽到烏鴉的啼叫,才能看到濃重的霜露。因爲是深夜,纔有了漁火, 在漁火的映照下,才能看到漁民睡覺時的愁態。而寒山寺在詩人停泊的所在地,寺裏和尚有夜半敲鐘的習俗,詩人也很自然地寫到了 ,並由此引出了客船是其四,可見詩人是抓住了事物間的因果聯繫來進行思維活動的。


再比如王安石的《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表面上詠物,實際上言志。

王安石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宋神宗時爲宰相,並極力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馬光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後來被迫離職回到江寧,仍不屈服於腐朽的壓迫。這首詩是他借詠梅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事物間的內在聯繫往體現於事物間的某種相似之處。作者正是利用這種相似之處,把物和情聯繫在一起。

第一句是從梅花生長的處所地和數量上說。

所處不顯眼的牆角 ,數量又很少的數枝,誦切地暗喻作者處境的窘迫和孤獨。

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轉折。儘管這是爲數不多的幾枝梅花,生長在不爲人們注意的地方,但是它能凌寒獨自開。一到冬天花凋謝有梅花昂首怒放。梅花的抗嚴寒、傲霜雪的品性是作者超羣獨立、不畏強暴本性的寫照。一、二句寫梅花的外貌、 四句寫梅花內在的品質。這是由表及裏的寫法。三句爲果四句爲因。 由於很遠就能聞到一股清香知它不是雪,而是梅 。

作者爲什麼把梅和雪,相比較而言呢?因爲 梅和雪,都有潔白的相似之處,遠處看容易把梅誤認爲 雪,但是雪白而無香,而梅白而有香。這就從相似之處,展示了不同之點。梅花白而有香這一可貴的特徵,正好暗喻作者的高貴品質。

通過對以上兩首詩各自中的內在邏輯關係分析,給大家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或許會對創作練習能起到作用。總之一句話,寫詩意象選擇要搭配,要符合邏輯,不違意,不抵氛,學會取捨,理清邏輯關係,注重因果關係,不要寫雪冒出雷雨電的笑話。詩句表達更要講究邏輯,要通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