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沙村見聞錄


在十一月四日,我們在少沙村的駐村幹部黃書記的帶領下,探訪了小沙村。

少沙村位於從化與佛岡兩地交界的山區,自古以來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少與外界交往。村落建築有圍屋的特點,門樓高聳,外牆滿布窗(槍)眼,防護功能明顯。有一條溪水從上圍村與下圍村之間穿流而過,溪水含沙量較大的,沿溪可見一灘灘的溪沙。很久以前,人們常說少沙村什麼都缺,唯獨沙子不缺。少沙村是反其意而用之。據黃書記說,若清理完溪中沙,就會失去少沙村的地理特徵。這些沙子也是很好的資源,可作親水玩沙的場所。近年來,村裏訂立規章制度,清理垃圾,建立公廁,搞好村中綠化美化,少沙村的生態已經好了許多。山青水秀,安靜祥和的優美環境,吸引不少自助遊的客人。

黃書記把我們帶到半山腰,到了一個高速公路的後勤管理區。這裏建了許多高尚住宅,到處綠草如茵,綠樹修竹,空氣清新,四周青山環繞,靜謐宜居。同行的劉教授說:"這真是神仙住的地方"。

我們沿着梯級往下走,彎彎曲曲的梯級兩邊長滿高大的樹木和各種竹子。在一棵大樹幹上,醒目地掛着一塊牌子:“溫馨提示,小心蛇出沒  "。 走在綠道上,我們突然聽到響聲,不知什麼東西快速地從我們旁邊鑽進了樹林。或許真的是遇到蛇吧!蛇對環境的要求很高,有蛇出沒的地方,空氣質量肯定是高的。沿途風景優美,我們卻不敢多作停留,劉教授和我都怕蛇啊!

來到少沙水庫的大埧,只見大廣高速公路橫亙埧前。埧後水庫波光粼粼,山巒綠樹倒影的組合,構成一幅極美的風景畫。遠望管理區的紅牆綠瓦,更似飄在迷霧綠海中的海市蜃樓。

我們匆匆拍了幾張照片後,就沿着盤山村道回到少沙村。

到少沙村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佔地很廣的榕樹。它頂天立地,氣勢如虹,盤根錯節,虯髯如林,飽經歲月滄桑。走近上圍村的舊門樓,見這個門樓不是一般的大,牆上密佈可射擊的小窗眼,這是爲了防禦山賊所建。進入到門樓,兩邊還擺有古老的大長櫈,這是古代爲方便進出的村民休息用的。門樓左邊的廂房已經倒塌,右邊的廂房也破敗不堪。在地面和閣樓上,我們發現三個毀壞的大鼓。據陪同的村主任說,少沙村流行舞洪獅,這些大鼓是舞洪獅時用的。這些缺皮少板的大鼓已沒有用處,村裏還有可用的七星鼓。

舞洪獅是少沙村的傳統習俗。洪獅與洪拳一脈相承,舞步奇特,男女老少齊參與,娛樂性強。它的鼓點節奏韻律激勵人心,刀槍棍棒等配角面面俱到,有羣獅會演和個人武術表演,獨到的地方引人入勝,也引起我們一睹風彩的願望。

老書記原來是負責舞獅隊的。他引領我們到了村文化室,只見這裏躺着三個獅子。“獅子是不能躺着的",老書記說。接着,叫年青人把中獅拿出來,即興表演了一段獅舞。我們覺得這裏的舞獅與其他地方的舞獅有許多不同,地方特色明顯,可以探討作爲本地的非遺節目。老書記見我們有興趣,特別提議,利用星期六休息時間,召回在深圳工作的孫子等一批舞獅的年輕人,系統表演全套洪獅,重新錄像,爲申請非遺提供資料。可惜到了星期六,我因有其他活動而沒有到場,只能在朋友圈中觀看黃書記等朋友發來的視頻和相冊。現場設在大榕樹下的廣場上。這裏村民聚集,鑼鼓喧天,舞獅舞棍,表演洪拳套路,連婦女和小朋友都上場表演了,非常熱鬧。看來,這裏的舞洪獅習俗,後繼有人了。這也符合申請非遺的條件。

在村的文化室廚房的角落裏,我們還發現一塊破敗的“欽點狀元及第“的牌匾。據村民說,這樣的牌匾有兩塊,一塊就掛在門樓的上方,比較完整。但不知什麼時候被人偷走了。從這塊破敗的牌匾,我們還可以看到“欽點狀元及第",左邊刻着“同治十年辛未科”,右邊刻着“臣梁耀樞恭承",字樣清晣。據說,梁耀樞高中狀元后,曾製作了十三塊"狀元及第"的牌匾,送到各大梁姓村族人手中。據記載,從化是梁耀樞的出生地,因而獨得三塊牌匾,禾倉三多裏有一塊,良口少沙村有兩塊。可惜少沙村那塊完整的牌匾已被人偷走。從這些文物可以看出,少沙村是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歷史的,值得發掘利用,爲振興新農村服務。

探訪少沙村,可以欣賞到美麗的田園風光。那一抹金黃,把這塊盆地打扮得有點貴氣,各色小樓房點綴其中,有點時代的色彩。同行的劉教授不斷讚歎,這裏環境優美,可以辦高檔民宿,可以辦書畫藝術寫生創作基地,可以辦各種親近大自然的親子活動……。

這裏還有許多的文創資源,可以享受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大餐。劉田夫老省長曾爲這裏的小學題詞。想想這麼一個偏僻的小村小學,竟有老省長的墨寶,你就會覺得不尋常吧!原來,這裏曾是革命老區,有老鄉在老省長身邊工作,是他爲家鄉求得的墨寶。村裏還流傳着被敵人殺害的烈士的故事,令人肅然起敬!

老君廟牆上的壁畫有十幾幅,有故事有傳說,有風景花鳥,曾入錄從化區的文物登記。可惜重修後,壁畫大多被覆蓋。有一幢民居建築材料很特別,無論牆壁瓦面,花壇路基,都用上很多的管子作裝飾。它的主人的藝術觀感很有個人風格。

“芝麻,開門"。可能是我聽錯了。應該是"嫲嫲,開門"吧!這裏的小孩子也這麼可愛,聽了不少童話故事吧!這裏有還在用的上海造的鳳凰牌單車,有久不見面的煤油燈,有犁耙腳撥風櫃等農具。我把一張村民正在風谷的相片發在朋友圈上,有些朋友見了還以爲是擺拍的哩!久違的鄉村氣息撲面而來,我有點掩飾不住自己的喜悅,不停地按動着手中的相機。

說說這裏的橋吧!現在見到的大橋小橋都是水泥混凝土結構。在禾塘邊的一塊巨大的條石,有幾千斤重吧!我正在猜想它的用處。"這是舊時的橋",老書記如是說。當時沒有起重設備,這麼重的條石是怎麼架到小沙溪上的呢!好像是爲了實物驗證,我們沿着村道往外走,還真見到巨石作墩,巨大的條石作橋面的橋!由於歲月久遠,滄海桑田,溪河改道,這座斷橋所在的地方,已變成荔枝林了!

我們聽村幹部說,村裏有一位老人,人們稱他爲“老通書",知道村裏許多古老的典故。我們期待着與他的見面,期待着增長更多的見聞。這一切都是爲了見證時代的發展,見證新農村的偉大變化。

感謝黃書記等提供文內照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