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沙村见闻录


在十一月四日,我们在少沙村的驻村干部黄书记的带领下,探访了小沙村。

少沙村位于从化与佛冈两地交界的山区,自古以来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少与外界交往。村落建筑有围屋的特点,门楼高耸,外墙满布窗(枪)眼,防护功能明显。有一条溪水从上围村与下围村之间穿流而过,溪水含沙量较大的,沿溪可见一滩滩的溪沙。很久以前,人们常说少沙村什么都缺,唯独沙子不缺。少沙村是反其意而用之。据黄书记说,若清理完溪中沙,就会失去少沙村的地理特征。这些沙子也是很好的资源,可作亲水玩沙的场所。近年来,村里订立规章制度,清理垃圾,建立公厕,搞好村中绿化美化,少沙村的生态已经好了许多。山青水秀,安静祥和的优美环境,吸引不少自助游的客人。

黄书记把我们带到半山腰,到了一个高速公路的后勤管理区。这里建了许多高尚住宅,到处绿草如茵,绿树修竹,空气清新,四周青山环绕,静谧宜居。同行的刘教授说:"这真是神仙住的地方"。

我们沿着梯级往下走,弯弯曲曲的梯级两边长满高大的树木和各种竹子。在一棵大树干上,醒目地挂着一块牌子:“温馨提示,小心蛇出没  "。 走在绿道上,我们突然听到响声,不知什么东西快速地从我们旁边钻进了树林。或许真的是遇到蛇吧!蛇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有蛇出没的地方,空气质量肯定是高的。沿途风景优美,我们却不敢多作停留,刘教授和我都怕蛇啊!

来到少沙水库的大埧,只见大广高速公路横亘埧前。埧后水库波光粼粼,山峦绿树倒影的组合,构成一幅极美的风景画。远望管理区的红墙绿瓦,更似飘在迷雾绿海中的海市蜃楼。

我们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后,就沿着盘山村道回到少沙村。

到少沙村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占地很广的榕树。它顶天立地,气势如虹,盘根错节,虬髯如林,饱经岁月沧桑。走近上围村的旧门楼,见这个门楼不是一般的大,墙上密布可射击的小窗眼,这是为了防御山贼所建。进入到门楼,两边还摆有古老的大长櫈,这是古代为方便进出的村民休息用的。门楼左边的厢房已经倒塌,右边的厢房也破败不堪。在地面和阁楼上,我们发现三个毁坏的大鼓。据陪同的村主任说,少沙村流行舞洪狮,这些大鼓是舞洪狮时用的。这些缺皮少板的大鼓已没有用处,村里还有可用的七星鼓。

舞洪狮是少沙村的传统习俗。洪狮与洪拳一脉相承,舞步奇特,男女老少齐参与,娱乐性强。它的鼓点节奏韵律激励人心,刀枪棍棒等配角面面俱到,有群狮会演和个人武术表演,独到的地方引人入胜,也引起我们一睹风彩的愿望。

老书记原来是负责舞狮队的。他引领我们到了村文化室,只见这里躺着三个狮子。“狮子是不能躺着的",老书记说。接着,叫年青人把中狮拿出来,即兴表演了一段狮舞。我们觉得这里的舞狮与其他地方的舞狮有许多不同,地方特色明显,可以探讨作为本地的非遗节目。老书记见我们有兴趣,特别提议,利用星期六休息时间,召回在深圳工作的孙子等一批舞狮的年轻人,系统表演全套洪狮,重新录像,为申请非遗提供资料。可惜到了星期六,我因有其他活动而没有到场,只能在朋友圈中观看黄书记等朋友发来的视频和相册。现场设在大榕树下的广场上。这里村民聚集,锣鼓喧天,舞狮舞棍,表演洪拳套路,连妇女和小朋友都上场表演了,非常热闹。看来,这里的舞洪狮习俗,后继有人了。这也符合申请非遗的条件。

在村的文化室厨房的角落里,我们还发现一块破败的“钦点状元及第“的牌匾。据村民说,这样的牌匾有两块,一块就挂在门楼的上方,比较完整。但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偷走了。从这块破败的牌匾,我们还可以看到“钦点状元及第",左边刻着“同治十年辛未科”,右边刻着“臣梁耀枢恭承",字样清晣。据说,梁耀枢高中状元后,曾制作了十三块"状元及第"的牌匾,送到各大梁姓村族人手中。据记载,从化是梁耀枢的出生地,因而独得三块牌匾,禾仓三多里有一块,良口少沙村有两块。可惜少沙村那块完整的牌匾已被人偷走。从这些文物可以看出,少沙村是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历史的,值得发掘利用,为振兴新农村服务。

探访少沙村,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那一抹金黄,把这块盆地打扮得有点贵气,各色小楼房点缀其中,有点时代的色彩。同行的刘教授不断赞叹,这里环境优美,可以办高档民宿,可以办书画艺术写生创作基地,可以办各种亲近大自然的亲子活动……。

这里还有许多的文创资源,可以享受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大餐。刘田夫老省长曾为这里的小学题词。想想这么一个偏僻的小村小学,竟有老省长的墨宝,你就会觉得不寻常吧!原来,这里曾是革命老区,有老乡在老省长身边工作,是他为家乡求得的墨宝。村里还流传着被敌人杀害的烈士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

老君庙墙上的壁画有十几幅,有故事有传说,有风景花鸟,曾入录从化区的文物登记。可惜重修后,壁画大多被覆盖。有一幢民居建筑材料很特别,无论墙壁瓦面,花坛路基,都用上很多的管子作装饰。它的主人的艺术观感很有个人风格。

“芝麻,开门"。可能是我听错了。应该是"嫲嫲,开门"吧!这里的小孩子也这么可爱,听了不少童话故事吧!这里有还在用的上海造的凤凰牌单车,有久不见面的煤油灯,有犁耙脚拨风柜等农具。我把一张村民正在风谷的相片发在朋友圈上,有些朋友见了还以为是摆拍的哩!久违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我有点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不停地按动着手中的相机。

说说这里的桥吧!现在见到的大桥小桥都是水泥混凝土结构。在禾塘边的一块巨大的条石,有几千斤重吧!我正在猜想它的用处。"这是旧时的桥",老书记如是说。当时没有起重设备,这么重的条石是怎么架到小沙溪上的呢!好像是为了实物验证,我们沿着村道往外走,还真见到巨石作墩,巨大的条石作桥面的桥!由于岁月久远,沧海桑田,溪河改道,这座断桥所在的地方,已变成荔枝林了!

我们听村干部说,村里有一位老人,人们称他为“老通书",知道村里许多古老的典故。我们期待着与他的见面,期待着增长更多的见闻。这一切都是为了见证时代的发展,见证新农村的伟大变化。

感谢黄书记等提供文内照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