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珠区看书画展


十月十七日,我们一行五人约定,到广州海珠区看书画展。

我们先在邓世昌纪念馆会集。在纪念馆热情的义务讲解员引导下,参观了纪念馆和邓世昌的出生地,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她还非常专业地为我们照了集体相。

正在这时,人物肖像画家陈挺通教授也来到博物馆,我们是约定好在这里集合的。有了书画行家的参与,这次的活动也就变得更有意义了。

我们到了邓世昌纪念馆旁的展馆,一起参观陈秋明老师的师生画展。这已是展览的最后一天了,而且时间已到下午五点,快到下班的时间了。

我们直奔展馆中心,在陈秋明老师的大幅书法作品“沁园春,雪"前站住了。整幅书法作品气势磅礴,字字精妙,直击人心。我是外行人,只感觉这幅书法好,感觉到大师作品的一股震撼力,但总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时,陈挺通教授站到前面,首先指着第一个字说:“这个‘北'字非常有讲究,第一笔竖,大笔直落,奠定了整幅书法的基调。其他的笔划的写法与第一笔又有所不同,富于变化。"

"国"字的写法疏密有致,不挤迫,留有空间,与"北"字气势相连,韵味无穷。

接着,陈教授一口气评讲完作品的上半阕,每个字的写法和意境各有不同,又连气同枝,互相配合,恰到好处。整幅书法有紧有缓,有连笔有重笔,有些偏重左边结构,有些偏重右边结构。像这样的大幅书法作品,基本上一气呵成,也可见书者的精气神,处于最佳的创作状态,容不得一丝杂念。

陈秋明老师知道我们从山区特意来看书法展,在百忙中也抽出时间会见我们,并与我们座谈和听陈挺通教授评说。他的学生红玮女士一直陪伴着我们。

陈秋明老师说,一场大型的文艺演出,第一场肯定是大家齐出动,大会演,集体亮相,唱说敲打,歌舞表演,音乐热烈。那是为了吸引观众,使他们觉得演出大有来头,值得看下去。书法作品也是一样,第一个字重笔重墨,再逐渐轻缓。写了一段时间,又要再提起精神,再尽情挥洒。有起有伏,轻重缓急恰到好处,再来一个完满收场,与开头遥相呼应。陈秋明老师的话与陈挺通教授的解释不谋而合。两位老师的精心讲解,令我等茅塞顿开,醍醐贯顶,初步领略欣赏书法作品的奥妙。书法作品浩如烟海,名家如黑夜繁星,若没有个人特色,很难谈说个人魅力,在书坛上影响也不会大,其作品也就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陈秋明老师的作品可以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为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这与他穷毕生精力,晨操暮练,遍临诸帖,研摹众碑,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接着,我们又来到陈秋明老师的学生红玮的作品前拍摄留念。红玮的作品深得老师的传承,其作品也可作年轻一辈楷模。她回顾老师的书法教学,体会颇深。

“听老师的讲课,获益良多。他们高屋建瓴,有虚有实,感觉上都是干货。‘实则实之,虚则虚之。关键的节点,必须实'。‘中、侧锋运用,有些地方必须侧锋’。‘重要的是提按’。‘矛与盾都在一个字或一篇字中体现出来'。如果理解了,眼界会提高,但一切须通过手上功夫表达。这手上功夫怎样才能较快提高?不知是否有秘籍,老师总说,靠练靠悟,水到渠成。"

名师出高徒。有陈秋明这样的名师,带出来的徒弟的书法创作,自然也在较高的水平上。这次书法展为我们延长了展出时间,延长了闭馆时间。

接着,我们又到了海珠区文化馆,观看邹雨东花鸟画探索汇报展。陈挺通教授、邹雨东先生和红玮女士一直陪伴着我们观看。陈教授还为我们作了精彩的讲解。我们畅所欲言,各抒感受,像久别重逢的朋友。这届画展,在画物造型上,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有回归传统之意。画中多是植物和动物,造型有简有繁,明暗与结构化用在笔墨之中。植物以局部枝干为主体,再由叶、花的单元形态组合而成。这些形态可看作一个个的三角形。在植物脉络之上,用连片的渍墨晕染花叶的形。藤条、竹竿等则多留飞白,重点突出,虚实结合。动物造型偏向写意,简洁凝练。猫的身体,鹰的姿态和鱼的形态,以墨带出其身体结构节点,巧妙地将其物理结构融入传统笔墨的画理结构中。浓淡、轻重、干湿对比中蕴含着丰富的细节,植物的生机与动物的灵性跃然纸上。黄一瀚教授在为邹雨东的画集作序时如是说。

我们的收获是满满的。乡村作家巢继南代表我们赋诗一首,感恩此行的收获:

          书画名展教授陪,

          精深说解心菲开。

          枉看多年街边墨,

          今见名家展真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