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論糧食有感

《資治通鑑•漢紀七•卷十二》中有關對糧食的論述,值得大家學習。

在這篇文章中,晁錯首先提出了“故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在這裏,他指出了糧食儲備的重要性。

而後,他提出了糧食儲備不足的原因:“今海內爲一,土地、人民之衆不減湯、禹,加以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現在海內大一統,土地之廣、人口之衆,不亞於商湯和夏禹時代,再加上沒有持續幾年的旱澇天災,但蓄積卻沒有那時多,原因何在?)用他的回答就是: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遊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在這篇文章中,晁錯指出了糧食的重要性:“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接着他又說出了糧食成長的週期之長,儲存之難:“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爲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飢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而後又指出瞭如何增加糧食儲備的方法:“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爲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爲復卒。”

尤其他提出了“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的觀點,在那個時候,便認識到了糧食是君主的重要資本,是國家政治的根本所在,真的是很難得也是正確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