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论粮食有感

《资治通鉴•汉纪七•卷十二》中有关对粮食的论述,值得大家学习。

在这篇文章中,晁错首先提出了“故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在这里,他指出了粮食储备的重要性。

而后,他提出了粮食储备不足的原因:“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减汤、禹,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现在海内大一统,土地之广、人口之众,不亚于商汤和夏禹时代,再加上没有持续几年的旱涝天灾,但蓄积却没有那时多,原因何在?)用他的回答就是: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在这篇文章中,晁错指出了粮食的重要性:“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接着他又说出了粮食成长的周期之长,储存之难:“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而后又指出了如何增加粮食储备的方法:“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尤其他提出了“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的观点,在那个时候,便认识到了粮食是君主的重要资本,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所在,真的是很难得也是正确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