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親身邊‖故事

下午,不到五點,母親喫過了晚飯,坐了半小時,又躺下休息。

窗外,孩子們打雪仗、滾雪球、嘻嘻鬧鬧的聲音,不知何時也都停止了。

像是完成了一天的任務,坐在椅子上,享受這寂靜的黃昏,感覺很輕鬆。

然而,時光卻稍縱即逝。窗外很快便暗了下來。

二姐在客廳裏又邁開了秧歌步。這是她日常散步的方式。

好在,不必擔心會影響樓下。樓下沒有住人。

夏天的時候,那家的租客到期搬走了,房主剛剛重新進行裝修,像是要自己過來住的樣子。結果,卻一直沒有來。看樣子,他家是沒有交取暖費,這個冬天是不打算住了。

我倒希望樓下住人。那樣的話,我們家冬天還會暖和一些。

說來,二姐的扭秧歌歷史並不算短,得有四十來年了。

聽她自己講,上小學的時候,冬天,學校就經常組織學生們集體扭秧歌,還去公社參加秧歌比賽。

“扭秧歌時,應該是四、年級。還踩高腳子吶!我還記得,當時,沒有綢子,媽就把一塊準備做布衫的六尺花棉布鉸了,三塊錢買的,五毛錢一尺,給我當綢子,拿在手中來舞。”二姐一邊扭秧歌步,一邊幸福地回憶。

二姐說的“踩高腳子”,就是踩高蹺。

我說:“那時候,家家戶戶的孩子,都屬於放養模式。要擱現在,不可想象。誰家能捨得自己的孩子去踩高蹺扭秧歌呢?學校也不敢吶,出了事怎麼辦?誰負擔得起!”

“不光扭秧歌,那時,還讓我們去修梯田呢。地裏到處是紅旗,大喇叭還不停地喊。每個人分一段,用鍬挖,用洋鎬刨……中午喫的是高粱米乾飯,喝蘿蔔湯,每個人還分一塊大豆腐。豆腐捨不得喫,還得放到飯盒裏,幹完活兒好帶回家。”

二姐說的這些經歷,除了踩高蹺、扭秧歌之外,我基本上也有過。

“那時,班裏有二個女同學挺可氣。本來我們大傢俬下都商量好了,齊頭並進,誰也別太出頭,可她倆卻甩開我們,拼命往前幹。老師一看,高興壞了,猛表揚,讓我們向她倆看齊。越表揚,她倆幹得越來勁。結果第二天,她倆幹不動了,抱着鍬蹲在地上……我們心裏可解氣了!”二姐說得繪聲繪色,“班主任老師是個男的,個頭不高,嘴特碎,像個老孃們兒似的——還不如老孃們兒呢。咱們屯的三丫總好說,最讓他看不上。記得有一次,他在課上做勞動總結,點名批評三丫:‘你是尖嘴騾子賣個驢價錢——喫虧在嘴上!’……”

哈哈,我就喜歡聽二姐講故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