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爲什麼是郟縣?

蘇軾(1037年—1101年),祖籍河北欒城,生於眉州眉山,病逝於常州,葬於汝州郟縣。

一代文豪,足跡遍及四川、陝西、浙江、江蘇、山東、湖北、河南、安徽、河北、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爲什麼死後,卻遺囑葬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按理說,葉落歸根,四川眉山應該是蘇軾的最終歸宿地,畢竟,其父蘇老泉歸葬於此。還有河北,那是他們家的祖籍,定州文廟裏的“蘇槐”,直到現在還鬱鬱蔥蔥。江蘇和浙江也不錯,杭州西湖和徐州雲龍湖的“蘇堤”,當地百姓對他的多麼愛戴從古延綿到今不曾減損一份。

在《靈璧張氏園記》,蘇軾這樣寫徐州:“餘爲彭城二年,樂其風土。將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餘厭也,將買田於泗水之上而老焉。”

對杭州,蘇軾也有着特殊的情感,甚至認爲自己前世是杭州寺院裏的僧人,曾寫下“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遊”。

越州,也是蘇軾心往之地:“我頃三章乞越州,欲尋萬壑看交流!”東坡在給皇帝所上《乞越州札子》中說到了自己的心願,他的理由是在越州近鄰的常州買了田地,因那裏無人管理已經荒蕪了,如果能安排他到越州任職,這樣可方便他照顧田園,同時也有了居所:“夢繞吳山卻月廊,白梅盧橘覺猶香。會稽且作須臾意,從此歸田策最良。”

常州:“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慾,逝將歸老,殆是前緣。”蘇軾一生,居無定所,隨處漂泊,貧病交加,何處是其最後的歸宿?蘇軾選擇了常州陽羨(今無錫宜興)被貶儋州時,蘇軾將一家老小安置於此,僅攜三子蘇過與侍妾朝雲赴嶺南。等蘇軾再回常州,已66歲,百病交集,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在常州寄所中病逝。

軾病時,以書囑弟蘇轍曰:“即死,葬我於嵩山下,子爲我銘。”蘇軾三子遵父遺願,葬蘇軾於汝州郟縣鈞臺鄉上瑞裏小峨眉山。

十一年後,即政和二年(1112),蘇轍也卒於潁昌(許昌),蘇轍子將其與兄蘇軾葬於一處,其時稱“二蘇墳”。

兩兄弟之父蘇洵本葬於四川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1350)冬,郟城縣尹楊允到蘇墳拜謁,謂“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墓相望數千裏,而其精靈之往來,必陟降左右”,於是置蘇洵(老泉)衣冠冢“座諸兩公之間”,自此始稱“三蘇墳”。

汝州郟城。元豐七年(1084),蘇軾曾被貶任汝州團練副使,弟弟蘇轍隨後也出知汝州,在此期間,兄弟二人多次相聚,蘇轍領兄遊覽汝州名勝,路過郟城縣,見這裏峯巒綿亙,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尤其是在登臨黃帝鈞天台,北望蓮花山,見蓮花山餘脈下延,“狀若列眉”,酷似家鄉峨眉山,感嘆此處“形勝類其鄉”,於是議定今後就以此作爲歸宿地。

蘇軾蘇轍兩兄弟相約死後葬於郟縣,除“形勝類其鄉”外,蘇軾在世的宋代,郟縣還是一個風水人文俱勝之地,方圓一二百里,有當時的京城開封及洛陽、許昌等大都市,還有名聞遐邇的嵩山以及鞏義宋皇陵羣,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地域圈。“三蘇墳”正地處許(昌)洛(陽)古道,是四川進京(開封)的必經之地,歷代文人墨客、官宦黎民和趕考舉子都會到此祭奠蘇軾,求得蘇學士庇佑。

相傳,當時進京趕考的秀才舉子們到蘇軾墓祭奠時,都會用手帕矇住雙眼,然後從祭壇起步,向前觸摸蘇軾墓前的香爐,誰摸中了就能金榜題名,其時車馬不絕,十分熱鬧。

然而蘇軾不會想到,在他去世僅僅二十幾年,東京便被金兵攻破,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一再南遷至南京和杭州,後元破南宋建都大都(北京),歷朝都城再也沒有回到中原。

與宋鞏陵被夷爲耕地的遭遇相似,嵩山也日漸冷寂,人跡罕至,郟縣自然也慢慢成了窮鄉僻壤,“三蘇墳”至此漸漸被世人遺忘。

示兒
[ 宋 ]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讀南宋文壇領袖陸游的《示兒》,便明白陸游的前輩北宋的蘇軾爲何要歸葬於郟縣,只因“生前壯志難酬,死後就埋在這裏關注國家安危,以盡忠貞之志”。

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三蘇”長眠於此,傳承厚重文脈,何其幸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