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一个人的朝圣

本周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这本书——一个人的朝圣,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2年。从2012年到现在的话,13、14、15、16、17、18、19、20、21年,居然已经过去9年,然后我才看到这本书。算算就觉得有意思了。

有句话讲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前火遍全网络,现在我只想说,世界上有那么多书,我都想去瞅一瞅。毕竟现在疫情当下,想去哪儿都需要合计合计。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都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所以好好的在家读书吧。

那言归正传说说这本书,写的是一个让我很感动很有画面感的故事。

哈罗德在星期二早晨,一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早晨,他接到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妮·轩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说奎尼得了癌症,在贝里克郡的一个疗养院内。

贝里克郡位于英国北部苏格兰,而哈罗德此时住在英国南部英格兰的金斯布里奇。那这个老友是谁呢?这位老友奎妮原本是他在酿酒厂工作时的一个同事,后来因为替哈罗德顶罪被解雇之后,再也没有了联系。

多年未联系,突然收到来信竟然是告别信。

这封信一下子打破了哈罗德退休后这种索然无味平淡无奇的生活,他开始给奎妮回信,但是想来想去始终还是觉得不管怎么写,在一个多年未蒙面的老友、在一个即将离世的人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最后他决定亲自带上这封回信去看她,走着去,不是开车,也不是乘火车、乘飞机,仿佛只有这样,才最能显示出他的关心和诚意,仿佛只有这样,奎妮就会好起来,等着他的到来。

因为这样一个信念,哈罗德从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贝里克,历时87天,途行627英里。

一路上他回忆了自己过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时就离家出走的母亲和酗酒的父亲,十六岁时父亲丢给他一件大衣让他离开家,与儿子戴维深深的隔阂和戴维的离世、与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阂导致后来的分居。这些回忆都深深地折磨着哈罗德,都是他不愿面对的过去。

在哈罗德离开的这段日子,他的妻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这样的地步?莫琳将戴维的离世怪罪到哈罗德头上,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从来没有给过戴维关爱,后来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册,看到哈罗德和戴维的合影,感觉到他们父子以前是尝试过好好沟通的。

莫琳也进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罗德行走的时间内,他们都直面了这二十年来不愿面对的内心世界,他们发现自己深爱着对方,最终得以化解隔阂。他们想起了刚认识时的场景,想起当时认识时的玩笑,想起了二十多年来一起经历过的一切,最后莫琳决定开车去接丈夫回家,而她也见到了老朋友的安详离世。

故事这样描述起来似乎很简单,似乎三眼两语就说明了整个脉络,那到底是什么让我眼角湿润,又什么让我觉得说会心里有所触动呢。先从书中的一些句子开始讲吧。

>>一开始计划就要花上许多时间考虑和等待,而现在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了。一直也很想这样试一试,但从来没有成功开始过。太多东西要做了,总是要先完成其他事情再说。——让我们来想一想,如果你在某个清晨收到一个很久不曾联系朋友的消息说,他罹患癌症,你会做什么呢。(停顿)其实现在的科技那么发达,交通那么便利,想去见一个人只是一张机票的事情,想为一个人做点什么只是手机屏幕端戳戳戳的事情,很简单又高效。可是,这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那份柔软么。那如果是我的话,到底能做什么,可能什么都不会做吧。说句不客气的话, 不用说二十年左右不联系,就是一两年不联系的朋友忽然再联系,是不是有种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心理情绪?现在的我们是不是都太过功利了,是不是应该回归本真简简单单的多好。想想是一回事儿,就有人立刻会站出来说,周边人都那么功利,你能不能长个心眼儿,傻不傻。吃亏的都是你类似这个的声音估计一波有一波吧。所以没有对和错的说法,只是思维和想法不一样吧。

记得妈妈经常和我讲的一句话就是人情薄如纸,还有什么具体的其实不太记得了。只是单纯的觉得越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似乎离开一个职场一个圈子就错过了再也消失不见,似乎这个人已经见过了这辈子的最后一面。所以如果你有想见的人就可以大方的约一下,哪怕见不到打个电话发个消息也是好的,如果你有想做的事情即使会顾及诸多因素,也可以去尝试下,说不准就是意外的惊喜吖~

>>我的意思是,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好样的。我真这么觉得。如果我们都不趁着现在偶尔疯狂一下,日子就没什么盼头了。——可能和我之前从事的工作有关,尤其是疫情当下愈发的觉得健康很重要。谁知道意外、疾病和明天到底哪个先来呢。去认识一些不同的人,感受一下不同的地域文化,你会发现原来之前的自己竟然那么狭隘,会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记得在知乎上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种什么样的体验,高赞回答是,懂得了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和其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所以不断的在你的舒适区的边缘去试探去尝试,一点点一步步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结果昭然若揭。

>> 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但我一直很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简单的事情往往是最难的吧,有点矛盾事实却是这样。比如说,拿跑步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画面,把一只脚放到另外一只脚前面吖,不断的重复重复在重读。那么问题来了,有的人可以跑3公里,有的人可以跑5公里,有的人可以跑10公里,有的人可以跑半马,有的人可以跑全马,所以跑步这个事儿到底是简单还是困难呢。有时候想想,觉得很有意思。不屑于做简单的时候,很难的时候又够不到,就形成了现在大部分的现状,高不成低不就。所以我引申出来的点在于,你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找身边关系很好的朋友聊聊,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做个SWOT分析,从现在开始一切都刚刚开始。

>> 原来只要知道寻找的是什么,就往往能从身边随手拈来。原来只要知道寻找的是什么,就往往能从身边随手拈来。原来只要知道寻找的是什么,就往往能从身边随手拈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知道寻找的是什么么,或者说想要的是什么。放在手上所有的事情,安静的坐在那认真的想想。还记得吸引力法则么,当你真心想要什么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过来帮你的。把手轻轻的放在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然后深呼吸,问自己,是想要还是一定要。

>> 唯一的变化是我渐渐习惯了那种痛。就像在平地发现了一个大坑,一开始你总是忘记有个坑,不停地掉进去。过一段时间它还在那里,但你已经学会绕过它了。——这个,额,换句话来说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干嘛在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的时候很难很难,毕竟人难得糊涂。这是前几天我情绪低落的时候朋友对我讲的话,她说,人生难得糊涂。也是,难得糊涂,都是经历。却在走出来之后更加理智更加清醒的以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原来当时只是去撞了南墙,那么多被我忽略的细节足够说明所有。用东北话来讲的话就是,长点心吧。

似乎说了一大堆,都没有说到让我感动的画面,一时之间不知道要怎么描述,是哈罗德在出发前的犹豫不决,还是偶遇加油站小姑娘的信念感,亦或是在路途中遇见的每份善意,还是那伤痕累累的脚丫子和那双帆布鞋,还是在回忆戴维时候的痛楚…似乎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一闪过。都是会让我觉得原来可以这么温暖的。

当我们步入老年的时候,在树荫下摇椅里,看着地上斑驳的影子,回忆起来时的那些路,又会什么样子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