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敗局》第十天,要敢爲人後也要進退有度

今天讀完《大敗局》的感悟如下。

今天讀的這一章裏吳曉波老師把太陽神和娃哈哈這兩大從保健品同時起家的企業稱作爲“雙子星”,在當時來看而相比起太陽神而言娃哈哈當時在衆人眼裏顯得就“暗淡的多”。可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誰更耀眼遠遠沒有誰“閃耀”的更久來得重要,而娃哈哈很顯然是“雙子星”裏亮的最久的那顆,太陽神只是短暫的閃耀後隕落了。

從娃哈哈一路走來的路程裏有兩點值得我去學習

第一點:敢爲人後

吳曉波老師在書裏有這樣一段形容宗慶後的話“他從來不做代價昂貴的市場創造者,只有在他認爲消費羣體已經形成的時候,他纔會起而行之。”

在這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大部分人已經被培養出來凡事要掙一個“先”,要去做“第一個喫螃蟹的人”,不管是在創業還是準備創業或者並沒有創業準備但是聽說身邊朋友要創業時,大部分人都會說這麼一句話“這個行業現在做的人太多了,已經紅海了,你做了也掙不到錢。”

說實話前兩年我也經常會說這樣的話,對身邊想要創業的朋友親人,我總是以一個“掌握信息較多的角色”去告誡他們,這個你現在做晚了,那個你應該在前兩年就開始做的,這個現在市場競爭太激勵了不適合進入。

我只考慮了後進入市場的無法“分一杯羹”的事情,卻從來沒有想過一個不成熟的市場,作爲一個創業者是否能承受住它“不成熟”要付出的代價。

我總覺得“黃昏期”進入一個領域,就註定“無利可圖”。其實不管是哪個一個時期,機會都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想起之前我老闆說,只要有過硬的技能和持久力,就算是“黃昏期”依然是可以在這個大市場裏分一杯羹的。而且很多人其實是不適合“螃蟹期”的各種風險,玻璃心很容易就被“螃蟹期”的風險給打垮,而且市場用戶也比較混亂沒有一個系統化的東西來給你去做。

所以很多時候“黃昏期”纔是最適合的時期,因爲有前者給鋪路造橋,你可以規避很多不必要的損失,尤其是在自己資金不足能力不足的情況下。

現在想來這纔是做保險的做法,我們有時候不一定要做個開拓者,也可以做一個鞏固者,敢爲人後,後來居上也是一條很好的路。

第二點:進退有度

“在每一種產品的推廣嘗試中,他均在廣告和人力資源的投入上保持一定的度,一旦到了這個心理界限還沒有啓動跡象,他即決然斷臂,全身而退,以保證企業不陷入泥潭。”這段話也是對宗慶後的一個做事風格和娃哈哈爲什麼可以成功的分析。

娃哈哈爲什麼能比太陽神走的更遠更久,除了宗慶後在靠保健品成功後足夠清醒有一個長遠的眼光,知道保健品不是一個可以長久發展,對其成長是有侷限性的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吳曉波老師提到的,他在發展新產品上有個“度”,而這個“度”是前面書裏提到的企業家裏都沒有的。

我想這也是爲什麼至今我們還能看見“娃哈哈”這個品牌的原因吧。

在“暴利”面前很少有人能清醒的做到及時止損,張弛有度的,這也就是爲什麼很賭徒賭博賭到最後傾家蕩產的原因,因爲贏了還想贏,輸了想贏回來,就是這麼一個心理導致到最後輸無可輸。

想起之前同學出去玩時我也出現過這樣的心態,同學是個很喜歡走路的人,而偏偏又是那種懶得走路的人。

那天和她一起出去玩,因爲我是個“路癡”所以帶路的事情就全權交給了她,結果那天不巧要走的那條路正好在修繕,我便提議打車去目的地。

可同學堅持要走路我只能妥協,於是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去了,我們迷路了。這時同學提議打車,但我卻不願意了。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我都走了這麼遠的路了,花了這麼長的時間,現在打車我之前花的時間和走的路又算什麼。”

同學見我態度堅決,便只能順從,於是那天我們走了近四個小時的路,最後也沒有完成,直至天黑打車回了酒店。

現在想來當時的自己也是聽可笑的。

其實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應該給自己設置一個“度”,一旦到了這個“度”時,我們就應該及時止損,這樣纔能有一個更好的結果。

就像是走路還是打車這件事,如果一開始我和朋友就設置一個時間的“度”或者路程的“度”,那麼結局一定比我們走了幾個小時的路最後哪也沒去成要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