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我和我的”系列是一種跟風,到希望這種跟風能堅持下去(完整版)

1.

國慶長假,除了各地景區持續火爆,電影市場也是如火如荼。

《長津湖》一騎絕塵,上映7天,票房飆升到30億,感覺整個國慶檔只有這一部電影一樣,如同春節期間的《李煥英》。在這股浪潮之下,甚至連“我和我的”系列之《我和我的父輩》都差點喘不過氣來。幾乎被忽略。

其實,仔細一看,《我和我的父輩》還是不算太弱,上映7天,票房接近10億,也算是成績不俗了。

2.

今天來說說這已經有趨勢成爲特定IP的“我和我的”系列第三部,《我和我的父輩》。 

“我和我的”系列嚴格來說,不算是完整的長電影。(電影長片最少一般要時長60分鐘以上)嚴格稱爲一種“拼盤式”的短片集,用多個沒有直接聯繫的小故事拼湊而成。

《我和我的祖國》七個故事,《我和我的家鄉》六個故事。今年《我和我的父輩》四個故事。

3.

四個單元故事分別是吳京的《乘風》,章子怡的《詩》,徐崢的《鴨先知》和沈騰的《少年行》。四位都是自導自演。下面分開述說。

《乘風》

抗日戰爭時期,1942年,日本人在晉察冀地區進行大掃蕩。

冀中騎兵團團長馬仁興(吳京飾)在部隊撤退的途中,經過了一個被日本人殘暴肆虐過的村莊,遇到了倖存下來的老百姓。

爲了把老百姓送到安全的地方,馬仁興在日本兵圍追堵截的情況下,利用兒子馬乘風(吳磊飾)引開了敵人。

4.

馬乘風壯烈犧牲。

兩個月後,馬仁興率領騎兵團圍剿一隊日本兵,刺刀穿其胸,親手刃仇敵,大獲全勝。

馬乘風犧牲之時,曾經救助過的一位軍屬孕婦大春子(張天愛飾)順利生產。預示着生生息息,後來大春子給孩子取名乘風,預示着革命傳承。

5.

《詩》

1969年,中國西北,火箭發射研究基地。當時的國際社會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我國的第一代航天人只能自主研發。所面對的一切都是困難重重。

影片表現的不是如何宏大的場面,只是從一個四口家庭的生活方面來展現當時的艱苦。父親(黃軒飾)和母親(章子怡飾)都從事着火箭發射固體炸藥的研發工作,極其危險。

6.

一次實驗發生爆炸,父親犧牲。母親一面瞞着孩子獨自承受着悲傷,一面打起精神繼續工作。看似平靜的日子終於在一次雨夜爆發了危機。

哥哥發現父親很久不回家早就起了疑心,多次質問母親而得不到答案。最後知道了結果,而且母親告訴他,自己或許也會因爲工作而死。哥哥也並不是這個家的孩子,而是父母親同事的遺珠,親生父親也早就在一次事故中犧牲。哥哥在瞬間長大。

7.

《鴨先知》

1979年,小學生鼕鼕(韓昊霖飾)寫了一篇作文“我的爸爸”。爸爸(徐崢飾)在作文裏是一個工作上進,精於計算,未卜先知,熱心幫助鄰居的好爸爸。然而作文之外的現實中,爸爸自詡爲“春江水暖”的“鴨先知”卻總是被別人嘲笑爲吹牛大王,異想天開,不務正業。

最終,爸爸爲了改變別人的看法和兒子心中的形象,也爲了自己的事業,拿出所有積蓄,拍出了全國第一條商業廣告,成就了自己的夢想。

8.

《少年行》

單親家庭男孩小小,酷愛科技製作,卻得不到媽媽(馬麗飾)支持。而媽媽也是有自己的苦衷,因爲小小爸爸就是因爲搞科技實驗而意外離世的。

有一天,從天而降了一個來自於2050年的機器人邢一浩(沈騰飾)。機器人邢一浩和小小相處的過程中,帶給了小小的一種父愛,也給了小小堅持科技愛好的信心和動力。

9.

電影的前三個單元,以不同歷史時期的真實故事爲原型(《少年行》除外)改編。

講述不同歷史時期、各個代表性階層羣體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奮鬥歷程,以家庭關係爲載體,反映時代的變遷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延續。——引用於“百度”。

命題作文,一個主題,不同的表達。這種拼盤電影,總會被拿來比較。什麼立意啦,故事啦,表達啦,鏡頭啦,演技啦什麼的。說實話,節日獻禮閤家歡電影,一拿來比較,就失去歡樂的意義了。

10.四個導演,四種非常明顯的不同風格。

吳京的《乘風》,戰爭題材。風格硬朗,彪悍。雖然只是個短片,吳京依然是毫不含糊的執着於認真。在場面製作上極盡真實。

特別是後面的騎兵團戰鬥。開闢戰壕、搭建戰場,動用兩百多匹戰馬,將騎兵前赴後繼、戰馬衝鋒迎敵的磅礴場景震撼呈現,還原了抗戰時期蕩氣迴腸的騎兵作戰場面。——引用自“百度”。

11.

《詩》,章子怡的第一次導演,以一個女性的角度出發,沒有表達轟轟烈烈的悲壯,只以一個女人的隱忍來和付出來展現時代的艱苦和母親的偉大,以及我們航天人心繫祖國不怕犧牲的航天精神。整片格調偏向柔情和細膩,與背後沒有直接演繹出來的艱苦和危險形成強烈的戲劇衝突。

影片就是一首詩,是父親給兒子在天空寫的一首詩,我父輩給下一代寫的一首詩,是先輩用堅韌有溫情給祖國航天事業寫的一首壯美篇。

12.《鴨先知》以中國最早拍商業廣告的“喫螃蟹者”爲原型,沒有過分突出當年時代環境造成的艱難,而是用喜劇的形式遮蓋住了創業的辛酸。讓人在幽默風趣的氛圍中體會輕鬆的觀感。

《少年行》則完全是開心麻花的小品風格,立意,內涵,故事說明的,暫時放在一邊。搞笑就對了。語言不用爲誰服務,人物角色的出場不爲鋪墊,不爲後續,只爲臺詞。

13.

說實話,最後這一單元,是影廳內笑聲最多。這個電影節日,因此而歡樂了。

作爲國慶獻禮片,在假期中樂呵呵的看看閤家歡電影,多個故事如同看個晚會小品集,倒也不錯。所以《祖國》和《家鄉》成了前兩年最受歡迎的電影,票房也是喜人。

今年《父輩》故事少了,但每個故事的時間長了,這樣一來或許內容會詳實,更豐富,效果要好了一些吧。

14.

自從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作爲建國70週年獻禮片橫空出世,反響強烈之後,接着2020年《我和我的家鄉》,到今年《我和我的父輩》,已經成功成爲一道醒目的節日禮單。有人說是跟風,我到覺得這樣的跟風很好。

一個節日,除了常規的文藝晚會作爲慶祝,是應該有多種方式的展現。而主旋律電影就是一種更好的表達。是希望這種跟風能堅持下去,讓每年的國慶節多一種期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