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需求和原型的思考(2)

產品設計的過程,會經歷三個階段:可用,好用,用的爽。

產品的可用性,就像一個原始的瓢一樣,可以拿來勺水,但是並不好用。後來在一代代人的改進中,給瓢加了一個把柄,人使用瓢變得更加的方便,這就是從可用到好用的進程。

1. 需求分析的過程

構建產品設計可用的過程,就是需求分析的過程,需求分析的過程產生需求說明書。

需求分析的過程,將梳理清楚業務需求,用戶需求,並推導出軟件需求。

例如:某城市由政府帶領,公安部門牽頭,完成城市的房屋、人口、以及單位信息採集,爲城市精細化治理建立基礎。這是一個業務需求。

而需要參與到信息採集過程的部門主要有:市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公安部門相關工作人員,以及各村網格員。他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戶需求(5W1H)。

例如市政府人員需要發佈數據採集任務,網格員需要到線下進行數據採集工作;數據管理員需要配合進行採集數據數量,質量等的管理工作。這些,都屬於用戶需求。

在用戶需求確定了之後,我們要識別用戶需求哪些是由系統完成的,進行詳細的需求分析,並進行需求建模,構建可供開發使用的實實在在的軟件系統。

例如,我們可能在系統的最初階段,基於資金的短缺,只選擇提供線上數據採集系統,輔助其中最核心,最多工作量的用戶需求:網格員進行數據採集工作。

所以不是所有的業務需求,都會轉化爲軟件需求,需要根據當時的業務目標,用戶需求,以及資源條件等來決定哪些需求會納入軟件需求。

而需求分析的最後,將進行系統建模,確定如下內容:

  1. 軟件目標

2. 建設內容範圍

3. 系統環境上下文

4. 利益涉衆

5. 系統使用用戶

6. 系統活動圖

7. 用例圖

8. 用例規約

這些系統建模的要素,將作爲需求規格說明書的核心內容。

而需求規格說明書,將作爲系統架構師的系統構建輸入條件,完成系統架構的設計。

由系統內容範圍,構建系統大功能模塊

由系統使用用戶,以及系統活動圖,構建系統類對象

由系統用例規約的業務流程,構建系統數據流轉方式

由系統的上下文環境,以及其他的內容,綜合構建系統技術架構,劃分應用層,平臺層,數據層等,按照不同系統類型做不同的架構層次劃分。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下軟件系統開發的發展歷程,其實,一開始是沒有軟件產品設計人員的角色存在的。都是需求確定了,有需求文檔,開發就可以開發了。而開發出來的軟件,往往按照程序設計的方式進行構建,雖然能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但是不包好用。就像插座廠商做出來的家用插座,給你提供兩孔的插座位,也給你提供三孔插座位,但是,你用了兩孔的,三孔的就沒法插進去。用了三孔的,兩孔的就沒有辦法插進去一樣彆扭。

軟件需求說明書,只定義了“可用的產品”,但是它沒有從用戶的使用體驗的角度上來構建“好用,用的爽”的產品。

所以在需求分析之後,我們需要進行產品的“用戶體驗設計”,構建產品“好用,用的爽”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也將輸出產品交互原型,以及產品界面視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