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需求和原型的思考(3)

狼孩與人類世界隔絕多年,已經不懂得如何使用人類的語言,和人進行溝通交流。

想要能和其他人建立關係,必定要和其他人溝通,要想和別人更順暢地溝通,必定要學會以別人覺得舒服的方式與別人溝通。所以在和人的交互上,我們都挺辛苦的,需要先學會講別人聽得懂的話,需要學習如何和別人禮貌相處,需要學習如何穿着打扮才讓別人覺得得體。

通過需求說明書直接開發出來的軟件系統,可能是一個不懂得怎麼和人打交道的機器,與之打交道的人類有時會被氣的直跺腳,“我花了那麼多錢,你就給我這個我一點都不會用的破玩意?”。這個機器就像一個擁有二三十個按鈕的遙控器,總是讓我們很頭疼,按什麼按鈕才能進行電腦投屏的轉接口切換。


用戶體驗設計的過程,就是在給機器加入“語言”、“禮貌”、“衣着”的過程。在機器學會了這一套之後,人類就才願意和他打交道,索取自己需要的東西,然後回饋給機器“價值貨幣”。

我們引用《用戶體驗要素》這本書裏面用戶體驗的五個層級。依次是:
戰略層
範圍層
結構層
框架層
視覺層

戰略層定義產品目標和用戶目標,這和需求分析階段定義的業務需求和用戶是重合的。

而範圍層,則將產品目標和用戶目標轉化爲提供給用戶的內容和功能,並使用文檔來固化需求功能的內容。這和需求分析階段定義的軟件需求是重合的。

“廣義”的用戶體驗設計過程,包含完整的五個層級,我想,也可以稱之爲“產品設計”的完整流程。而真正使產品“好用、用的爽”的“狹義”的用戶體驗設計,則只包含“結構層”、“框架層”、"視覺層"。這個過程,我們通過產品原型以及最後的視覺效果,來呈現用戶體驗設計的結果。讓設計出來的“產品”儘可能地還原我們系統提供給到用戶的樣子。就像汽車在批量生產之前,在電腦通過CAD的方式,構建一輛“真正的汽車一樣”

從範圍層到結構層的跨越就是把系統的內容或功能,進行以人的認知角度重新組織的過程。

我們去菜市場買蘋果,一般都去水果區,不會選擇去蔬菜區;當我們去圖書館,想找一本金庸的《神鵰俠侶》的時候,會選擇去文學小說區,而不會去科技區。這就是對內容和功能的橫向組織。在購物網站的設計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需要梳理相應的“信息框架”,它會影響到“用戶是否可以找到他心儀的那個,然後購買它”。

而一個家庭主婦,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都要做上一桌好菜,要做上這桌好菜,也必定需要做精心的準備,需要循序漸進地做好每個環節才能完成。而這個過程,就是內容和功能的縱向組織。常見的網上購買機票的過程,就需要梳理相應的“交互流程”,它將決定“用戶是否能快速地完成買單的過程”。


大多數網站,在結構層的設計過程中,即需要梳理信息框架,也梳理交互流程。例如淘寶網站,即需要讓用戶找到商品的類目,也需要在對商品有需求的時候,走購買流程。

假設產品設計比喻成蓋房子,那麼需求分析(戰略層和範圍層)的過程,就是考慮房子有多少預算,做多大面積,要做幾層樓,使用什麼材料,使用多少材料的過程;結構層,就是設計房子的門在什麼方向,房間怎麼劃分,每個房間需要多少窗戶,每個房間是否需要安排廁所,插座放多少個,水路,電路要安排什麼走向等。

在完成結構層的搭建之後,系統設計進入到框架層,從概念過度到“可見模型”,進行系統界面的原型設計。

蓋房子進入到“框架層”的構建,就是進行詳細的圖紙化,每個房間佔地多少平米,房間的門和窗戶安在什麼位置,廁所要多大,是否乾溼分離,插座安排在哪個位置,更方便人日常的使用,水路電路具體的走路要怎麼設計,才能滿足各個地方的供水供電,同時又能預留未來的需要。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爲毛坯房的詳細設計圖紙。

而軟件產品進入到“框架層”,則需要提供系統的分類導航,界面佈局,以及系統的詳細信息設計。

無論分類導航還是界面佈局,基礎都是信息框架和交互流程。

信息框架有時呈現出來的分類過多,或者呈現出來的內容,我們無法看出其重要程度的高低。同時分類導航需要放在界面的哪塊位置,纔是用戶使用習慣下會一目瞭然的位置,這些問題,都在分類導航和界面佈局的設計中獲得解決。

交互流程是一個簡約的流程圖,在這個流程圖中,針對某類應用場景的交互流程是清晰的,但是交互流程的每個環節所處的界面應該包含的內容,以及界面的佈局,則同樣需要在分類導航和界面的佈局的設計中獲得解決,以真正滿足“我從哪裏來,現在在哪裏,要打算在這裏做什麼”的用戶需求。

信息設計,是把用戶輸入的數據(例如用戶進入到一個新安裝的APP,需要填寫用戶的註冊信息),系統輸出的數據(例如淘寶的商品頁面的商品信息等),呈現到界面上。這個過程,也融合到界面佈局當中。

框架層輸出了“產品原型”設計,系統已經定義好完整的內容,完整的功能,完整的用戶操作界面,完整的用戶使用交互過程。但是我們講,這個界面是粗糙的,我們比方成毛坯房,雖然具有功能性,但是着實不夠好看,住着乏味。當然,每個人好看的標準不一樣,但是讓大部分人都覺得好看的東西,有它們共同的特徵。

而視覺層,就是使產品,以使用人羣認爲好看的樣子,進行進一步的渲染,滿足用戶的感官享受。

我們需要爲房子選擇合適的風格,選用耐用好看的磚瓦,做好地面邊緣的鑲嵌,天花板的吊頂,這樣,纔算是完成了“蓋一個她喜歡住的房子”的過程。

產品的視覺,需要依據所在行業,產品利益相關者,以及產品定位等諸多因素確定風格,在穩定的風格的基礎上,滿足系統的內容和功能的呈現,大部分情況下,優先考慮用戶使用頻率,來確定內容是否通過視覺凸顯。當然,考慮實用性優先,還是考慮視覺震撼效果優先,這依然有賴於網站的定位,如攝影類的網站,會考慮視覺效果震撼性。而類似於辦公軟件之類的網站,則更多地考慮實用性,能讓用戶在繁多的信息裏,找到日常最常用到的功能。

通過以上用戶體驗設計的三個過程(結構層,框架層,視覺層),我們輸出產品原型和視覺。提供給到開發人員使用,開發人員就可以根據這些內容進行系統詳細的後臺模塊功能設計,以及前端頁面設計。

總結以上,我們將完整的產品設計過程放到一個圖上,那麼它的過程如下所示:

通過“用戶體驗的要素”,串聯產品設計整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又區分兩類分析過程:
首先是戰略層和範圍層,進行需求分析,輸出需求說明書,作爲用戶體驗設計的前置條件。
其次是結構層,框架層,以及視覺層,輸出原型和視覺稿,完成完整的產品的設計過程。

而這樣劃分產品設計過程的好處,在於:

  1. 軟件開發出來的產品,能保證“可用,好用,用的爽”
  2. 軟件開發不需要等到全部產品設計階段完成才能開始,在有了需求說明書之後,就已經可以梳理較爲穩固的,不會容易有大調整的系統架構設計,類對象設計,數據庫表設計。與產品用戶體驗設計同步進行。
  3. 區分需求說明書和用戶體驗設計之後,兩類文檔定義的內容將最大限度的保持獨立,又有漸進性關係。未來一旦有需求變更,則可以追溯到產品設計的各個層面的根源問題,可以爲需求變更管理提供很好的管理基礎。

文章寫後感:

文章關於需求和原型的思考,主要來源於趙哥關於軟件工程這塊部分給到的啓發。中間參考了《HIS內核設計之道:醫院信息系統規劃設計系統思維》、《軟件需求最佳實踐》、《用戶體驗要素》這三本書,同時在自己實踐的一個小項目中,進行了整體思路過程的實踐活動,當然過程的一些細節,其實還沒達到完全符合的程度,如需求分析的用例規約,到信息框架和交互流程之間的關係的打通,就是一個還可以繼續思考的問題。但是,這個過程,確實已經基本能把產品設計的流程完整地走下來,剩下的就是不斷地在實踐中細化每個階段過程所做的工作,同時做好階段之間的銜接。

另外,寫文章的過程,也發現了自己對於用戶體驗的五個層次,每個層次的細節,還沒達到融匯貫通的程度,所以接下來,寫作文章,將會對應需求分析的四個階段(需求定義,需求捕獲,需求分析,需求建模)、用戶體驗設計的三個過程(結構層,框架層,視覺層)的過程方法,工具,輸出物,注意的問題要點等進行詳細的分析。以輸出倒逼輸入,做一個完整的產品設計過程的解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