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農村沒有小招貼

城鎮的居民樓,尤其是一些老舊的沒有小區的居民樓裏面,各種開鎖、搬家、疏通下水道、修家電等小招貼在門上、門框上、公共走廊裏樓梯上,隨處可見,一眼望去感覺整個樓道象生了頑固的皮癬,滿目瘡痍。

雖然有的社區組織過數次清理,重新粉刷,居民也有自掃門前癬的,但是要不了多久,新的小招貼又悄悄的“長”出來。

可是在農村,就不容易看到這種情況。

這是爲什麼呢?

一個村子,來了陌生人,村裏的狗先知道,村裏到處溜達的老年人也最早知道,他們有着全天候的監控作用。如果一個陌生人來村子,很快就會被問詢:你是哪的?想找誰?想幹嘛?

城鎮的居民樓就完全不一樣了。別說來的人是不是陌生人,就是同一單元,同一樓層的人都未必彼此認識。

農村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民風,城市是形不散而神散的民風。不可同日而語。

是什麼東西讓住了樓房的人們之間越來越疏離了呢?

左鄰右舍。

從物理結構上看,住樓,一個樓層只有一兩個住戶有左鄰右舍,其它的住戶只有左鄰或者右舍。樓上樓下就更不用說了。鍋碗瓢盆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常態。

從住戶情況來看,住樓,住戶經常發生變化。有人搬走,有人是租戶,有的房間空閒,住戶流動性較大。還沒住到日久,也就談不上生出鄰里之情。各過各的日子。

從住戶的構成來看,住樓,住戶很難達到三世同堂,更別提四世同堂了。要麼是一家三口,要麼是獨居,要麼是老兩口,鄰里之間,被職業不同的業溝,年齡不同的代溝,生活節奏不同的活溝割裂開來,彼此缺乏來往的意願。

這樣的結構,居住情況,導致住樓的鄰里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的基礎和意願,進而形成居住緊密而關係疏遠的狀態。

那怎麼辦?

需要熱心人站出來,重啓鄰里關係。熱心人總是有的,他可以來自住戶,也可以是社區的工作人員,還可以是片警。最好是這三類人的組合。把一棟樓的住戶聯繫起來,組織起來,活動起來,從讓大家彼此認識自己的左鄰右舍、樓上樓下開始,從關注鄰里需要開始,從關心樓道衛生開始,從不定期的樓活動開始,樓房鄰里風氣就會慢慢形成,慢慢好起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