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没有小招贴

城镇的居民楼,尤其是一些老旧的没有小区的居民楼里面,各种开锁、搬家、疏通下水道、修家电等小招贴在门上、门框上、公共走廊里楼梯上,随处可见,一眼望去感觉整个楼道象生了顽固的皮癣,满目疮痍。

虽然有的社区组织过数次清理,重新粉刷,居民也有自扫门前癣的,但是要不了多久,新的小招贴又悄悄的“长”出来。

可是在农村,就不容易看到这种情况。

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村子,来了陌生人,村里的狗先知道,村里到处溜达的老年人也最早知道,他们有着全天候的监控作用。如果一个陌生人来村子,很快就会被问询:你是哪的?想找谁?想干嘛?

城镇的居民楼就完全不一样了。别说来的人是不是陌生人,就是同一单元,同一楼层的人都未必彼此认识。

农村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民风,城市是形不散而神散的民风。不可同日而语。

是什么东西让住了楼房的人们之间越来越疏离了呢?

左邻右舍。

从物理结构上看,住楼,一个楼层只有一两个住户有左邻右舍,其它的住户只有左邻或者右舍。楼上楼下就更不用说了。锅碗瓢盆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常态。

从住户情况来看,住楼,住户经常发生变化。有人搬走,有人是租户,有的房间空闲,住户流动性较大。还没住到日久,也就谈不上生出邻里之情。各过各的日子。

从住户的构成来看,住楼,住户很难达到三世同堂,更别提四世同堂了。要么是一家三口,要么是独居,要么是老两口,邻里之间,被职业不同的业沟,年龄不同的代沟,生活节奏不同的活沟割裂开来,彼此缺乏来往的意愿。

这样的结构,居住情况,导致住楼的邻里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和意愿,进而形成居住紧密而关系疏远的状态。

那怎么办?

需要热心人站出来,重启邻里关系。热心人总是有的,他可以来自住户,也可以是社区的工作人员,还可以是片警。最好是这三类人的组合。把一栋楼的住户联系起来,组织起来,活动起来,从让大家彼此认识自己的左邻右舍、楼上楼下开始,从关注邻里需要开始,从关心楼道卫生开始,从不定期的楼活动开始,楼房邻里风气就会慢慢形成,慢慢好起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