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熊紀濤老師講座(與優秀同行)

摘錄:

明確兩個目的:化字爲慧、身體力行

常常有人感嘆:爲什麼讀了這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一個人能否過好這一生,這是一個一果多因的事情,不能只把板子打在閱讀上,且不論閱讀的書籍是不是經典。那麼,閱讀經典有什麼用呢?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裏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文化價值是經典閱讀的最大價值。如果我們抱着實用的心態,總想着通過多讀經典進而改變自身的物質條件和生活境況,恐怕有點兒文不對題和“強書所難”。當然,我們閱讀經典,不僅僅是爲了消磨時間,更是爲了增進智慧、改進行爲。

閱讀化字爲慧,就是通過讀經典增進心靈智慧。經典是思想的產兒,是文化的結晶,是智慧的提純,能優化人的思維、潤澤人的心靈。孟子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是說,讀書不能拘泥於書中的文字,迷信書本教條。經典是用文字書寫的,但文字具有兩面性:遮蔽性和傳輸性。文字,既是我們通往聖賢心靈的津樑,也是我們通往聖賢智慧的障礙。如果我們讀書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就像只站在通往聖賢智慧的橋樑上和門徑前,根本沒有登堂入室卻還沾沾自喜。一方面我們可以藉助文字的傳輸性得到一些東西,另一方面我們也因爲文字的遮蔽性而錯過那些無法傳達或者被文字所遮蔽的信息。聆聽聖賢的言說,重在“意”會而不能流於“字”面。讀出文字背後的生活、人性和智慧,人的心靈怎能不變得潤澤柔軟呢?人的思維怎能不得到優化和提升呢?

閱讀身體力行,就是通過讀經典使人行爲美善。經典給人提供一種思維的框架和模式、精神的啓示和指向,這在總體上有益於人的行爲改善,但不代表人的具體行爲必將美善。否則,漫長的古代時期那麼多讀書人就不會產生奸佞之輩了。經典是美好的,問題是讀經典的人能不能身體力行。面對現實生活,雖然時代幾經變遷,經典能給予我們更多的只是精神宏觀層面的啓迪,但是經典還是給出了不少千古不易的行爲指南,值得我們一生奉行。例如《論語》談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孟子》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莊子》講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等,都是值得我們躬行的人生準則,足以讓自己言行美善起來。如果只是滿足於記住和知道,那就等於人心甘情願把自己變成“兩腳書櫥”,而成爲存放知識或聖人言論的容器,行爲並沒有得到改進和優化。如果只是滿足於把古代聖賢的這些優美的言詞掛在嘴上,而行爲完全相反,那等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給牛馬穿上衣服“裾馬襟牛”,無異於“衣冠禽獸”。一個人有嘉言,再配上懿行,纔算是“文質彬彬”,才稱得上君子。

閱讀經典,是爲了化字爲慧、身體力行。當今,不少人讀了大學,卻被認爲有知識沒文化,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道道不行,歸根結底差錯就出在這裏。所以說,讀經典,看行動,一是讀,二是做。讀了多少,悟了多少,又行了多少,這纔是當今閱讀經典的目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