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樂意做家務這件事,終於有人給我說明白了

心理學專家說:“理解別人其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們之所以常常不理解別人, 不是不願意,而是因爲我們不知道他人的想法超出了我們的經驗。”這就是我們要學習,以增加新的經驗的原因。

多去理解,對方其實跟你不一樣,而不是當對方跟你不一樣的時候,你就想當然的、理所應當的認爲他錯了(這是以我爲出發點,按照自己長久以來的個人邏輯看待問題)。這樣的意識訓練,會讓你容易理解別人,容易處理和諧關係。但是要做好心理準備,與自己那已經根深蒂固幾十年的意識去作鬥爭會很難,會花掉很長時間。

我自己的的成長環境從不允許我懶惰,不然媽媽會指責我,奶奶會說我,所以我就養成了擅於強迫自己勤快的習慣,慢慢的就習慣成自然了,想都不用想就會像彈簧一樣站起來去幹家務。

但是老公的成長環境允許他懶惰,他的父母從不要求他幹活,他可以心安理得的懶惰(在家務事方面)。所以他就很擅長照顧自己,想懶就懶,能懶就懶。

這是我們各自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差異,如果不仔細觀察、思考,不溝通,我們就很難了解到彼此對家務事持不同態度的原因,只能看到不同的結果,那就意味着衝突。

不溝通、不表達就意味着,我雖然很累,但是習慣性的行爲看起來是那麼自然,讓他誤以爲我就是天生勤快的人,我就是喜歡做家務。我這樣的行爲讓他根本看不到、也不可能看不出我的累(其實更多的是心累勝於身體上的累)。我委屈、我累,卻很少說出口。我的邏輯是,這還用說嗎?正常人都“應該”勤快、不能懶惰,都要做家務,做家務做多了就會累,所以纔要兩個人一起做。一起做才表示彼此心裏有對方,一起做家務是雙方表達關愛的很重要的手段之一。

所以這些年,我相信他從來不瞭解真實的我。我一直在無休止地付出,像永動機,掙扎着也停不下來。繼而,深深的責怪他不體諒我、心裏沒有我,責怪他二十年如一日心安理得的懶。

勤勞與家務的問題,困擾了我那麼久。解了很多次,依然無解。每看到書上有一點相關的觀點,就會拿來和自己做內心對話,拿來開導自己。可開導了若干次,感覺自己在這個牛角尖裏卻越鑽越深。

問題出在我不是發自內心的勤快、想做家務。從小的家庭環境讓我停不下來做家務,覺得只有這樣纔算懂事,心裏才踏實,這樣家人才會高興。現在,以做家務換取家人開心這種心態已不再機械的出現了,但是停不下來這件事確實有時候確實讓我挺惱火。

爲此,我會把自己的惱火轉嫁給他,認爲他就應該參與一起做,他多做一些,這樣我就可以省省心、停下來一會兒(我的目的是針對自己的停不下來的問題,讓他分擔只是方法之一,另一個方法就像他說的,是找人去做。他是對的)。叢非從在他的書中講到,“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一樣,我們之所以常常不理解別人, 不是不願意,而是因爲我們不知道他人的想法超出了我們的經驗”。他的想法很簡單,家務不是一定要做的。他是被照顧的,家務從來不是他的事,從小到大也沒被要求過。那我要求有用嗎?

其實我早已經放棄要求了,只是心裏依然會有不高興與不滿的成分,誰讓我不是真心愛勞動呢?一邊停不下來的做家務一邊生悶氣,在心裏指責不作爲的他。我一直在跟自己較勁,默默的,直到我偶爾爆發,抱怨他什麼都管。然後還覺得我這樣抱怨挺招人煩的。我的心理活動太豐富了。

接下來,我想試試看,不再跟自己糾結了,試着對習慣泰然處之。如果勤勞的習慣已經內化到了我的每一個細胞裏了,那就當作好習慣保留吧,別跟自己較勁了。太長時間了,真的夠了。看看我能不能做到不帶情緒的去做家務,感受到情緒了就休息一會兒,大不了不做了,點個外賣,有些事能拖就拖。邊做邊觀察自己。

獨自做家務這件事,一直被我解讀爲他不關心我。因爲心裏一直記得小時候和爸爸互相表達關心的方式就是搶着飯後刷碗,搶到了就會很開心,因爲那就意味着可以讓對方休息一下了。

拋開家務這件事,現實中,我總期待他能多關心我一點,總在尋找他關心我的蛛絲馬跡。我甚至曾期待,他哪怕就是每天給我倒一杯水(我這個想法很快就被朋友批判了,憑什麼這樣要求對方?)。扭着自己的心思去忙着做家務,是一種不關心自己,不照顧好自己情緒的表現。這時,我就會格外期待老公能給我我想要的關心和照顧。

心理學告訴我,你想對方對你做什麼, 你就得先爲自己做什麼。然後你會發現, 你沒那麼想去要求他了。好像是這個道理。到了國外,自己一個人,學會了自力更生,自己搞定所有事,自己關心自己,然後就不怎麼再期待他關心我了(離得那麼遠也關心不着了)。

這麼想想,我們分開的這段時間,也許正是用來幫我成長的機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