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敗局》的第十三天,清醒的人才能走到最後

今天是讀《大敗局》的第十三天,今天讀到的這個企業案例是“亞細亞”,吳曉波老師用了“中國最有文化的商場”這一標題來敘述了這個企業的“一生”。

時刻保持清醒

說實話亞細亞是我一路翻書看來,最讓我覺得惋惜的一個企業。去翻看書外關於“亞細亞”王遂舟的相關資料,發現河南日報上有一句話寫得很好,也證明了原來我這樣想並不是我個人的主觀意識:很少有失敗的企業家受到如此的讚揚和包容,王遂舟除外。很少有一個城市把一個失敗者當做英雄,鄭州除外。

翻看亞細亞的“一生”,首先我十分佩服王遂舟的商業思維,就像吳曉波老師說中所說,他提出的衆多服務理念直至今日都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可以爲商界後來者咀嚼借鑑。

比如“微笑服務”、“服務事故”、“顧客是上帝”、營業員要統一着裝,講普通話,設置迎賓,吳曉波老師還在書中提到了王遂舟還是:

第一個在商界引入“商場CI形象策劃”、第一個明確提出“目標市場”概念、第一個嘗試“開架售貨”的經營者。他還在國內商場中第一個將婦女、兒童作爲購物主流來考慮,亞細亞單設化妝品部、童裝部、玩具部、時裝部等做法後來爲其他商場競相仿效。

從這些點點滴滴來看,亞細亞的未來應該是一片光明的,可但凡是個人他就會有缺點,即使他是一個商業天才有着極高的商業天賦,那也不能例外。

亞細亞的成功給了王遂舟極大的自信,他很快也犯上了前面那些企業家的“通病”,要搞創新要做大做強。

可就像書裏的說的,創新並不意味着破釜沉舟般的冒險,相反,創新需要一種健康、理性的精神,需要系統化的論證,需要有效管理,需要建立在有目的、有規劃的認知基礎上。

而那時的王遂舟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他一心只是擔心着市場被搶走,自己的創新被別人捷足先登,於是乎,不管不顧的撲在了“連鎖”上。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只有兩個階段,最容易迷失,第一個階段是,尚未有目標,不知前路在何方的時候。第二個階段就是,獲得成功之後。

很顯然亞細亞的成功是因爲王遂舟有目標,知道自己的路在什麼地方,而亞細亞的失敗也是因爲獲得成功後,他漸漸忘記初心,只是想着掙一個先字,加上他在商業上雖然堪稱奇才,可在管理和財務方面並不是很用心,所以最後導致了亞細亞的失敗。

但不管怎麼說,王遂舟都是一個值得敬佩與學習的人,因爲當年他做的一些事留下的很多東西即使在現在都是值得很多商家企業家去學習的。

所以不管做任何事情時都要時刻保持清醒,不能被結果所迷惑,清醒的人才能走到最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