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處理原則:不求不幫,不問不說,保持邊界感是關係和諧祕訣

心理羣有朋友分享一個故事。

說是一個熟人孩子,已經大學畢業,和父母關係一直不好,如想出國不被同意,想外地工作不同意,談戀愛對象不被接受,最近經過專業檢查,患上了中度抑鬱症。

由於朋友是看着孩子長大的,很不忍心,就告知孩子父母,結果孩子父母根本不相信,認爲簡直在開玩笑,生龍活虎的那裏來的什麼心理問題,是孩子在叛逆,找藉口對抗父母。

面對固執的家長,以及無助的孩子,究竟該怎麼辦?

這屬於很常見的現象,也就是知道了有人遇到麻煩,就想給予關心安慰,希望人家少些痛苦,過得好一些。

問題是,不論專業助人,還是日常生活,我們要把握基本原則就是:不求不幫,不問不說。

對此,楊鳳池教授有個很形象比喻,假設一個牙醫,技術高超,坐公交車遇到一個人,很容易就發現此人牙齒有問題,需要拔牙處理,你說能主動給人家拔牙嗎?

上面故事就是如此,面對固執的孩子家長,無法也不能給任何建議,因爲人家不需要!至於孩子,如果諮詢問題如何處理,那就可以給出建議,進行專業治療。至於人家家庭關係問題,註定只能看着而已,不能進行任何幫助。

如果非要熱心干預,反應的心理風景,一定是另一位朋友說的,“我也曾經、經常有“心疼”的感覺,可後來發現這個“心疼”有部分是自己的功課,這部分是需要自己去修通的。諮詢師不是上帝,我們任務不是拯救,是與求助者一起去探索症狀背後的曲折所揭示的隱意。”

上面說的是不求不幫,再看日常生活中的不問不說,這個情況更加具有現實性和普遍性。

也是兩個朋友之間事情,一個人家裏也是遇到孩子事情,諮詢另一個人,此人給了個人建議,事情原本就此結束。

可是,忍不住是朋友啊,此人過了幾天又熱心詢問情況,詢問也就罷了,還熱心給出建議,希望事情快速好轉。

又過了幾天,此人又詢問事情處理情況,聽了人家處理方式,不合自己心意,深感不滿,忿忿不平,還大發感慨,把此事說給別人聽,換來別人白眼。

應該說,這個白眼給的恰如其分,實在不冤枉。朋友之間互相幫助和支持,這是對的,不過也要有個“邊界”,那就是“不能幫助就請不要干擾”。

遇到事情,當人家需要幫助時候,會主動告知,這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竭盡全力,“我能幫些什麼”。在人家不需要添亂時候,別不合時宜湊上去追問事情如何,要知道人家正在忙碌處理中,誰的事情誰真正苦惱。

有人說,安慰是最無聊的事情,甚至是無情至極,因爲真的想表示關心愛護,不要任何虛僞安慰,只需要來一句需要我做什麼

那麼,什麼是真心關心人家?我給出一個可衡量標準,大家看看可否接受,那就是當人家最需要資金幫助時,向你開口借錢時,你能準備好錢借給人家!

因此,真正幫助一個人,就是在人家提出需要時站出來,無論提供建議,還是錢財資助,不需要時候能夠有意識遠離,讓人家安心處理事情。

其實,在陪伴孩子成長中,父母需要做的也正是“逐漸分離”邊界感,保持情感鏈接,又要保持邊界不干擾,如此纔可相安無事,健康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