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马拉松,是攀登

董卿说,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愿意含着泪继续奔跑的人。

亦如刘慈欣的《山》,勇敢的人都是敢于面对眼前大山而努力探索,向上的人,无论是地球上的攀登者冯帆,还是泡世界中的地心人。很佩服刘慈欣的想象力,把两个可以说毫无关联的人物,故事联系的如此自然,就像是一场街头邂逅,然而,正是这一场巧妙的邂逅,成为整个故事的枢纽,承担起故事所必需的两个场景。

冯帆的故事是小说结构的主线。外星人群体的发展历史,是一段长长的插叙。但二者孰轻孰重,却是难以言喻的。之所以这是一篇小说,而不是两个故事,是因为彼此间交相呼应,构成一股精神上的交融,从而升华成一个整体。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那甚至也许只是两篇优秀的学生作文,但是,刘慈欣把它们巧妙地变成了一个整体,用自己的叙述风格将之升级成为一篇经典的科幻小说。

很欣喜,很庆幸地看到漫画不是锥子脸式的日本漫画风格。《山》的画风很粗犷,甚至带着一点粗糙。而这粗糙和棱角和故事的风格是如此的和谐统一。

《山》要表达的是,探索,永无止境。刘慈欣简单而又直白,没有隐晦地在作品中处处体现着这一点。不简单的是作者把一些简单的道理放在宇宙洪荒的背景之中讲叙。这是他的作品之所以宏大的一个原因。而其更高明之处在于与众不同的“以小见大”。

在《山》中,“以小见大”,并不是简单地从冯帆个人故事的“小”,见到外星地心人文明发展历史的“大”,而是以冯帆与外星人故事的“小”,触动并激发出读者心灵的“大”。而这种大,是读者心中一直自在,却没有自觉到的“大”。一个成功的小说家,并不是着力描绘一幅生动惊艳的景象送给读者,而是以文字,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去发现自己心中的,那幅最美的画面,正如在《山》中所做到的。

“山在那儿,总会有人去登的。”

“山无处不在。”

“宇宙是一个更大的泡世界!”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而只有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攀登的时候,人才会有更多的选择,也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和结果。而你的那座山,也终会在登顶的时候为你展现出独一无二的风景。

1924年,英国著名的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珠峰8100米处遇难。

而在他生前,纽约时报的记者曾采访过他,问:“珠穆朗玛峰那么危险,前路如此坎坷,路途那么寂寞,为什么一定要去攀登呢?”

“因为,山就在那里!”

“Because it is there!”

人生,不是马拉松,是永远向上地攀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