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 南北朝劇變的時代 一個父親的叮嚀,對於當今這個亙古未有鉅變時期的啓示

爲人父母,總想把最珍貴的東西留給孩子。百年之後,我們最想留給子孫的是什麼呢?是田宅華廈?還是黃金珠寶?

在局勢劇烈動盪的南北朝時代,一位父親選擇給孩子留下一本“家訓”,沒想到他卻因這本書而名垂千古。


顏氏家訓 最早的家庭教育專書

《顏氏家訓》是古代現存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專書,作者顏之推生長於改朝換代頻繁、時局十分混亂的南北朝時期。

他所著作的《顏氏家訓》,是一位飽經世事的父親對三個兒子的殷殷叮嚀與生命分享。書中不僅闡釋教養理念,也從社會風氣、立身處世、甚至信仰與生命的歸向,系統傳達深刻的思想蘊涵。千年以來,對中華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影響至深。


書香世家 家族以孝悌聞名

東晉結束後,南北朝時代開啓,北方外族交相入侵,中原漢族政權不得不節節退守南方。最終退守到長江以南,以建康城(今南京)爲都城,歷經宋、齊、梁、陳等朝代。北方的外族也分裂爲好幾個強權,不僅彼此間交相攻伐,也與南方的政權戰亂不斷。

顏之推的祖先自東漢以來歷代都在朝廷爲官,家族以經史傳家,是典型的書香世家。東晉南遷時,家族祖輩顏含隨着渡江而下,秉承家業,以孝悌聞名於時。

顏氏家風嚴謹樸質,不慕名利。顏含告誡子孫:“我們是書生門戶,歷代都不是富貴人家,從現在起,做官俸祿不可以超過二千石,婚嫁不可以貪圖對方家勢。”當時浮誇的鉅富石崇贈送他稀有美食,他委婉推辭;位高權重的大將軍桓溫爲子嗣請求婚配,顏含卻因爲桓溫家族聲名盛滿而加以拒絕。

顏之推的父親顏協早逝,九歲起,家中全靠兩個哥哥照料,本來就寒素的家道,更加困頓。然而即使家境貧寒,家風猶存,顏之推從小仍受到良好的教養,勤勉向學。

顏之推少年早慧,才華出衆,擅長文章,詞情典麗,因此在十九歲時就被南梁武帝蕭衍延聘爲官。當時南梁正處承平時期,年少得志的他春風得意,作賦論史,經常出入宮廷華宴,受時俗所染,有點不修邊幅,也喜歡喝酒,過着意氣飛揚的生活。


侯景之亂歷險 撿回一命

然而,好景不常,二十一歲時,侯景之亂驟起。顏之推的人生在此急轉直下,正是“歌舞未終曲,風塵暗天起”。

南北朝時代究竟有多混亂?從侯景之亂事件,可以稍稍管窺那個時代的可嘆與可悲。

侯景本是東魏的大將,因狡詐兇殘,受到皇室的懷疑。侯景於是統領十三州投靠南梁武帝。即使臣下勸告提醒,南梁武帝還是接納了侯景。

過了幾年,東魏攻打南梁,提議以侯景交換和平,沒想到武帝居然同意了。

大臣又勸武帝:“既納之,復棄之”實在不符道義,而且以侯景的軍權與性格,怎麼肯乖乖就擒?果然,侯景舉大軍攻打健康城,勢如破竹。當時武帝的七子蕭繹駐守在荊州,卻選擇袖手旁觀。

綜觀整起事件,可謂“君不君、臣不臣、子不子”,君臣間的誠信忠義無存,父子間的恩義也盡絕。

心懷怨憤的侯景入京後,恣意屠殺,南梁都城“千里煙絕,白骨成聚”,經濟凋敝,疫病流行,喫人肉的慘況屢見不鮮。

顏之推在這場亂事中,不僅被俘虜,還差點被殺害,幸賴朋友代爲說情,才撿回一命。


南梁元帝焚書

驚魂甫定的他,回到南梁,恰逢梁元帝蕭繹自立,因才學深厚,被任命爲散騎侍郎,負責編訂及校正府庫書籍。兩年後,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眼見大勢已去,竟然命人焚燬歷代典籍二十四萬卷。顏之推眼見文化的命脈被焚殆盡,無盡悲痛,在被俘虜到北方長安的路程上,萬念俱灰。

很幸運的,西魏大將軍李顯慶看重他的才學,推薦他到兄長李遠門下爲官,顏之推再次倖免於難。


不顧河水暴漲 攜家航行七百里

後來,他聽說很多在北齊的人都返回南梁,於是他不顧河水暴漲,毅然決定棄官,駕船借道北齊回故鄉。他攜家帶眷上船,一個晚上航行了七百里,途中遇到亂流中的砥石,差點翻覆,歷經險難,終於到達北齊。

顏之推堅毅不屈的精神與果決的勇氣,令衆人深深折服。顯然,苦難已鑄就他堅強的性格。


 出仕北齊 官場倖存

然而,南梁已被滅亡,顏之推面臨有家歸不得的局勢,北齊皇帝高洋十分賞識他,因而將他留在北齊爲官。

帶着家小逃亡的顏之推,既不能拋棄家人爲國殉命,只能答應北齊皇帝的熱情邀請。然而他心中始終感到愧疚,因而寫了“未獲殉陵墓,獨生良足恥。憫憫思舊都,惻惻懷君子。白髮窺明鏡,憂傷沒餘齒”的詩句,表達內心的傷懷。

他在北齊度過了二十年相對穩定的生活。這段時期顏之推憑藉着紮實的才學、機敏的思辨,任職執掌文書的中階官位,稱不上顯貴,卻也一路平順。即使如此,官場險惡,他還是屢次陷入被讒害的危機,卻又都陰錯陽差地幸運避過。

北齊亡後,他跟着進入北周爲官,隋滅北周後,顏之推甚受禮遇,詔爲學士,年約六十疾病而逝。

平生智慧的結晶

顏之推遭逢亂世,飽受戰亂之苦,歷任南梁、西魏、北齊、北周、隋朝等,三次成爲亡國之人,是大時代悲劇下知識分子的縮影。

在當時,天下割裂,政權分分合合,各朝王位爭奪激烈,皇族之間手足相殘屢見不鮮,今朝之主,轉眼成了刀下之鬼,上位者不忠不義,上樑不正,下位者又該爲誰輸誠盡忠呢?的確是很令人迷惘的議題。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謹守道德分際,做好自己的本分罷了。

在輾轉遷徙中,他目睹百萬人被囚禁,嬰孺老弱疾患者,在戰爭中流離失所,以及千萬史籍被焚燬湮滅。他親眼看到大義護主的忠臣被賊人所害,南渡的謝氏名族遭射殺,心中悲痛,卻又百般無奈。他感嘆在這個時代,爲什麼連堅持操守都這麼困難?爲什麼失去生命這麼容易?

置身大時代的混亂中,顏之推在起落的政局中,在詭譎艱險的官場上,最終能全身保性,守護家門於不衰。遲暮之年,他爲家族子孫寫了《顏氏家訓》,記錄許多洞達人情的故事,以及他以一生淬鍊出的智慧感悟。

《顏氏家訓》中,沒有光鮮的妙論,沒有高調的奇想,中心思想就是“德行”。

在立身處世方面,大致秉持儒家的思想,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的教育理念。在一個劇變的時代,他是如何教育後代,幫助他們安頓身心,遠離災禍?


讀聖賢書 涵養德行

在序言中,顏之推開誠佈公地說:古代聖賢著作的經典書籍,都在教人如何涵養各種德行,以及如何修身、成就功業,讀這些文化中的經典也就夠了,實在也沒必要再寫什麼教子書。

他之所以還要寫一本家訓,是爲了提攜子孫,從日常生活中,落實聖賢的教誨。

首先,顏之推十分重視傳統經典。他認爲讀聖賢書,是爲了打開心胸與眼界,有益德行,利益社會。

不知孝養父母的人,只要讀了聖賢書,看到書中的古人對父母如此和顏悅色、輕聲下氣,甚至不辭辛勞親煮羹湯,馬上就會自感形穢,奮起行孝;不知如何對待君上的人,讀了古人的書,就會知道古人是如何堅守職責,如何在危難時刻勇於承接重任,並誠心勸諫君上,有益社稷國家。

他認爲,讀古人之書,在反思自己之餘,心中就會升起效法的心志。

對於一向驕奢的人,書中能教導他學習古人恭敬節儉,謙虛自守,注重禮儀,他會看見自己的缺點,趕緊收斂驕傲自大的神色,謙卑謹慎。

向來粗鄙吝嗇的人,看到古人重義輕財,不自私,少慾望,不做壞事,也會因而感到羞恥而悔改,開始施捨衆生。

素來怯懦的人,看到古人能超脫生死,堅毅正直,守信用,只求做對的事而不求回報,必然也能振奮意志,不再有所畏懼。

餘此類推,就可以學到所有的品行,即使沒有辦法完全做到,也不會有太過分的行爲,也多少能夠將學到的品德,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育子女的首務在於讀聖賢書,涵養品德。人只要讀了內容純正的傳統經典,心中就能裝着正確的思想,能培養仁義禮智信等品德,遇到人生的關鍵時刻,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粗食敝衣  都要兒子堅持學業

在顏之推被俘虜至長安的期間,家裏經歷了一段經濟艱難的時期,當時大兒子顏思魯曾對父親說:“朝廷沒有給俸祿,家裏也沒有儲蓄的錢財,我應該以體力工作來供養家裏,可是您卻一直督促我在經史上用功苦讀,我身爲兒子的怎能安心?”

顏之推聽了之後對兒子說:“如果你放棄學業而一意求財,即使讓我衣食豐足,我吃了會覺得滋味甘美嗎?穿了能感到暖和嗎?如果你好好讀古聖賢書,繼承家業,就算粗食敝衣,我也甘心願意。”語句中流露希望孩子堅持學業的不悔期許。

顏之推從自身的經驗,告訴子女:讀了這些古代經典,即使不能改變客觀的大環境,但也是一項可以自立謀生的專業。人不能一直依靠父親兄長,因爲家鄉邦國都不能常保太平,一旦流離異地,就沒有人可以庇護你,所以應當要學有專長,而讀古書涵養人文素養是其中最容易學的技能了。

讀懂歷史經典,等於看遍了神農、伏羲以來的各種人與事,對於人生的成敗是非已經能瞭然於心,甚至宇宙神靈的智慧也能通透明白。

教導品行要趁早

在“涵養德行”的中心思想下,顏之推提出教養子女的具體作法。

顏之推推崇古代聖王的胎教之法:懷孕三個月,就要到別宮居住,講究環境的薰陶,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喫喝等都要合乎禮儀,有所節制。

他主張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尚在襁褓之間,就要選擇明白仁孝禮義的人員來照顧他們;到了會看人臉色、知人喜怒的年紀,就要教誨他們行爲的準則。這樣孩子長大後習慣成自然,就沒有必要體罰孩子了。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須及早誦讀詩書,可幫助孩子心神專注,纔不致坐失良機。

注重禮儀細節

此外,孩子從小須學習謹守規範,言詞神色安定,行步恭敬謙和。父母要能誠懇地讚美孩子的品德,多跟孩子聊天,瞭解孩子的想法,逐漸就能引導孩子發展優勢, 去除缺點。

同時,教導孩子要注重細節,清掃該怎樣使用畚箕掃帚,進餐時應該怎樣使用湯匙筷子,甚至如何咳嗽吐痰,以及該怎樣應答長輩、服侍長輩盥洗等,都有一定的規範,不能任由孩子行思散漫。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顏之推在《慕賢》篇指出:人年輕的時候,精神性情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友伴薰染,言行舉動,雖然沒有存心跟朋友學,但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就會模仿朋友。

所以,與益友相處,就像進入滿是香草芬芳的屋子中一樣,時間一長,自己也變得芬芳起來;與損友交往,就像進入賣鮑魚的店鋪一樣,時間長了,自己也會變得腥臭難聞。因此,特別提醒孩子與人交往一定要慎重。

世故人情 點滴心頭

顏之推久經世亂,人生歷練豐富,見聞廣博,對於大家庭中的世故人情,也有深入而細膩地剖析。

例如,對於男女再婚這件事,他以實例說明這件事真的特別難以圓滿,不管是對孩子、後母,還是後夫來說;而兄弟分家後,妯娌之間的相處,是影響兄弟感情的關鍵。

在治理家庭方面,他深覺宜寬猛並濟,對待下人親族應該要寬厚,但是他們如果犯錯也要予以責罰。要教導子孫節儉,但不可吝嗇。不可虐待媳婦,或重男輕女。嫁娶不可貪冀豐厚嫁妝或聘金。

值得深思的是,顏之推對子孫的叮嚀中,還包涵了心靈的信仰與生命的最終歸向。


儒家五常對應佛家五戒

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頻仍、殺戮業重,但卻是民族融合,以及儒、釋、道思想彙集的燦爛時代。顏氏家訓雖然是一本教導子女的書,但是從中可以窺見顏之推對於三教都有通透的領會,是個學思深入的明白人。

顏之推家族雖然代代承傳儒學傳統,但卻是篤信佛法,他還著述《冤魂志》、《集靈記》等闡釋因果輪迴的書籍。他指出清談玄學的謬誤,並深入駁斥人們對佛教的質疑與污衊。在實務上,他則是教導子孫如何在思想劇烈撞擊融會的時代,中道而行。

顏之推認爲,修煉成仙的事,並不完全是虛假。但從當時佛學的層次來看,縱使能修成神仙,還是會有死亡的時候,因爲畢竟無法修出世間法之外。所以他不願讓子孫沉迷此道。

他認爲養氣調息,喫些枸杞、黃精,早晚扣齒三百下,學學這些養生的方法也不錯,但不可太入迷。

在他的認知中,佛家與儒家在淺層次上是相通的。他認爲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對應佛家的五戒:仁就是不殺;義就是不盜;禮就是不邪;智就是不酒;信就是不妄。最終的理念都是使人有所節制,但是佛理還是高於儒家學說的。


世亂在劫 挺身爲佛法辯論

南北朝時代,佛法已然盛行。很多君王都是篤信佛教,積極弘法。然而,當時佛法流派不一,個人認識深淺不同,因此產生了一些極端的現象,例如梁武帝親自登壇講經說法,率領萬人皈依,設齋供僧,推動各種法會、佛事,甚至四次捨身同泰寺,出家爲僧,每次都是朝廷花了大量的金錢把他贖出來還俗。

從顏之推爲佛法辯護的內容來看,他對佛法的理解是很深入的。

有人質疑,佛教中所說的現實世界之外的世界,那些神奇詭異的事情是荒唐不經的。

對此,顏之推也力陳:那些極遠極大的東西,是無法測量出來的。人類所知的世界實在太有限了。潮汐的漲落,是靠誰來節制調度?銀河懸掛在天空,爲什麼不會散落下來?很多事情看似尋常,其實都有高層次的力量在安排。

其次,有人認爲佛教因果報應之說只是一種欺詐矇騙的伎倆。

對此,顏之推反駁說,佛教因果報應之說的證據,如影隨形,耳聞目睹非常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時報應之所以沒有發生,是因爲時間還沒到。

窮苦不改其樂的顏回爲何短命而死?伯夷、原憲有至德卻挨餓受凍;精於偷竊的盜跖爲什麼長壽?無德的齊景公爲何富足強大?如果我們從前世福報、業報來看,一切就都清楚明瞭了。

其三,有人認爲和尚、尼姑中多數不清白,佛院寺廟乃藏奸納垢之所。

顏之推駁斥:自從開天闢地以來,總也是不善良的人多過善良的人,怎能要求每個人都清白高尚呢?有些人明明看見名僧們的高尚德行,卻不予稱揚;一看到那些平庸僧人的粗俗行爲,就竭力指責詆譭。

況且,修習佛法不精進,難道是佛法的錯嗎?世人學習《詩》《禮》不用功,難道是《詩》《禮》之書有誤嗎?

第四,認爲佛教耗費金銀財寶,和尚、尼姑們不納稅,不服役,這是對國家利益的一種嚴重損害。

對此,顏之推說明:佛教修持的方法有許多種,出家爲僧只是其中的一種。如果一個人真心修行,就不必非得剃頭爲僧。當今的亂象,是因爲執政者不能夠節制佛事,才使得那些非法起造的寺廟越來越多,使得那些不事生產的僧人耗空國家稅收,這不是佛教大覺的本旨。

第五,認爲即使有因果之事,怎能讓這世的某甲吃盡苦頭,而讓下一世的某乙得到好處呢?這是不同的兩個人啊!

顏之推爲其說明生死輪迴的道理:人的形體雖然死去,但精神仍舊存在。人生活在世上時,覺得自己與來世的自己似乎沒有什麼關係,等到他死了以後,才發現自己與前世的自己密不可分。

現時處在貧賤疾苦境地的人,沒有不怨恨前世不修功德的。就從這一點來說,怎能不早修功德,爲來世留餘地?

如果能夠有一雙可以透視未來的天眼,讓這些人照見自己的生命的生死輪迴,他難道不感到害怕嗎?一個人修身求道,可以救濟多少蒼生?免掉多少人的罪業啊!


了悟生死  死後要求子孫薄葬

一般老人諱言死亡,顏之推在家訓中的最後一篇,卻把這事說白了:

“在這樣的世道中,多少人死於戰亂,我能活到六十歲,真的很幸運了,面對死亡,心中感到很坦然。當大去之日來臨,只要幫我清洗一番,穿件家常的衣服,一口薄棺,也不用任何陪葬物品,找塊地就埋了。靈堂上供個開水、白粥、乾果就好,也不用通知親友來祭拜。”

“儒家講究孝道,還要四時祭祀,佛家是沒有這些說法的。如果真的想報答父母的恩情,就在七月半時盂蘭盆會(中元節)上拜一拜就可以了,也不用在墳前守喪了,大家還是要以傳承家業,光大門戶爲要務,不用守着枯朽的墳土,浪費生命了。”

在佛法的修行中,顏之推已了悟生死,一番遺言,無所罣礙。


家庭教育成功 子孫成爲人中龍鳳

自顏之推之後,顏氏家族持續興盛,子孫皆是人中龍鳳,對於中華文化的奠立貢獻良多。顏氏家族家庭教育的力量,昭然體現,不言而喻。

顏之推有三個兒子,長子顏思魯博學善屬文,次子顏愍楚精於曆法,北周亡後,都入隋爲官。小兒子顏遊秦先後仕於隋、唐,性情恬淡,愛民如子,還撰寫《漢書決疑》一書,爲當時學者所敬重。而其孫子顏師古(顏思魯之子)也是訓詁學的著名學者,顏遊秦和顏師古當時有大顏、小顏的美稱。

三個孫子,除顏師古之外,顏相時、顏勤禮分別是諫議大夫、弘文崇賢學士;三世孫顏昭甫聰穎絕倫,工於篆籀草書,舉朝聞名。四世孫顏惟貞是太子的老師,顏元孫官至刺史,撰寫的“幹祿字書”奠定後世字書的基礎,聞名當世。

五世孫更是人才輩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常山公顏杲卿和大書法家顏真卿。

顏杲卿在力抗安祿山的戰役中,痛失愛子,即使被拔舌,還是詈罵賊人不止,氣絕而亡。

顏真卿的書法氣勢宏偉,遒勁有力,人稱“顏體”,是中華文化的珍寶。他一生忠心護國,曾親率三十萬大軍與安祿山對抗。唐憲宗時,擔任特使前往勸誡作亂的李希烈,受到許多羞辱與脅迫,被拘禁多年,不屈而死。兄弟兩人氣節磅礡,義薄雲天,因此留名青史,百世流芳。


鉅變的時代 從傳統文化中找珍寶

自民國以來,西方教育理念,如潮水般湧入,該怎麼教育孩子,孩子該學什麼,各式學理日新月異,衆說紛紜。

現今,疫情的蔓延,揭示了鉅變時代的來臨。百歲的耆老忍不住感嘆:“我活到這把年紀,從沒看過這種局勢啊!”的確,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誰也不敢預測。

那麼,在當前不確定的年代中,在此莫衷一是的各式思潮中,什麼纔是我們應該留給子孫的珍寶呢?《顏氏家訓》的流傳,穿越了時代的更迭、歷史的興衰。顏氏家族的歷史演繹,或許能幫助現今的人們,從傳統的文化角度中找到方向。

閱讀開智慧,分享積功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