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遊記 | 塔什庫爾幹:前往紅其拉甫國門的經歷,和這一路的風景

這應該是中國最特別的一個國門。

這裏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岸:紅其拉甫口岸海拔逾4700米;這裏有新疆海拔最高的國門,紅其拉甫國門海拔近5000米。

8月盛夏瓜果未熟,這裏就開始了白天羽絨服,晚上零下十幾度的日子。或者說,這個地方壓根就沒有夏天。不過這裏的冬天倒是非常著名,被稱爲“死亡之谷”。

每當10月,這裏也會入“秋”:大雪封路、禽鳥俱息,峽谷裏的冰層厚得要用車去鏟,推開門找不到路……真不知道駐紮在這裏的哨兵們是如何熬過漫漫長夜的。

於是,體驗通往邊境口岸的這條路,就成爲了新疆喀什自駕遊之旅中最幸福的事。

本文要分享的就是前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紅其拉甫國門的遊記,以及這一路的風景。咱們從頭開始說:

出發 (╭☞・ω・)╭☞

塔什庫爾乾地處邊疆高寒山區,這裏的風景一般分爲4層:地一層,山一層,雲一層,天一層。一旦人藏進一片風景裏,立馬和風景融爲一體。這裏有很多未開發的“寶藏”,每一片溼地都是一處天然的野生公園。因地殼運動頻發,溫泉也是隨處可見。

擁有2.5萬平方公里總面積的塔什庫爾幹,是我國唯一的塔吉克民族自治縣,僅有的幾萬常住人口大多集中在主城中心不超過5平方公里大小一塊區域。

帕米爾高原上的土地並不利於大部分動、植、作物生長,根據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的描述,此地在上千年的時間裏都曾是“疇壟舄鹵,稼穡不滋”的荒蕪之地,不似如今的塔什庫爾幹,馬路寬闊,筆直通天,道路兩側的樹木有着明顯人工栽種的痕跡。這歸功於近幾十年來塔縣基礎建設結構的煥然一新,還有紮根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不懈努力。

這裏是塔里木盆地的最西沿,也是我國領土的最西邊,這裏的氧氣含量只有平原地區的60%左右,荒漠和沙礫一直延伸到雪山腳下,任意越過一座山,旁邊就是巴基斯坦或阿富汗。

我們的車開出去大概十多公里後,前方的地勢突然變得開闊,雪山彷彿比之前退遠了一些,草色的層次也豐富了起來,隱約可見一條溪流藏身其中。

塔吉克族司機小哥說,這裏是一處“高原野生動物保護區”,也是帕米爾高原上難得一見的珍貴綠洲。此外,他還指着溪水旁邊一座小小的泥巴屋說:“那是唐僧住過的房子。”

唐僧住過的房子 (╭☞・ω・)╭☞

我們專門在此處停車,去看了看這間小屋。

以這個房子目前(嶄新)的狀態,它當然不會是玄奘住過的那一間,而應該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來的。

1300年前三藏法師路過此地時,塔什庫爾幹已經是“古絲綢之路重鎮”,奔波於歐亞大陸上的粟特人的萬人“快遞”商隊和馬匹在這條路上往返頻繁,以喀什爲中心的方圓數百里內,每隔一段路所設置的騾馬店或驛站就成了“絲路風情”中的一道特別風景線。

塔吉克族司機小哥還說,這房子是駱駝奶和泥巴做成的,非常堅固,千年不朽,地基輪廓清晰可見,源自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老智慧。根據考古人員考證,這是一個距今約一萬年曆史的古文化遺址。

只可惜房子上安裝了一扇金屬門,又上了一把鐵鎖,雖然沒有辦法進入一探究竟,但從外部的形狀來看,個人覺得它和塔吉克族人所住氈房的形狀有點像,有可能是草原遊牧民族經典民居的初級版本。

這裏的“吉日嘎勒古驛站遺蹟客運招呼站”是一個歸屬喀什地區交通運輸管理局到班車站,供遊客和附近的居民來往——雖然附近也沒住着幾戶居民。

事實上,這樣的客運招呼站在314國道上每隔一段路就設置有一處,只是來往班次稀少。我們來回這一路上,就只看到一輛小巴,慢悠悠的。125公里的山路我們開了3個小時,估摸着這巴士……走走停停的,還不得開個半天啊。

荒漠和溼地 (╭☞・ω・)╭☞

繼續前行,綠茵的消失似乎就在一瞬間。這時候我們也大致總結出了規律:有水的地方就有草,人們在明鐵蓋河沿岸羣居。但是……並不意味着可以“安居”:

塔縣處於地震帶上,地質災害頻發,泥石流往往來勢兇猛。這裏四面環山,冰川分佈雖有規律可循,但積雪消融沒有個時晌也從不跟人商量。所以,314國道邊上每隔幾公里所出現的規模很小的村鎮,大都圍繞着草淺山低、比較穩定的水土而聚。

在之前的遊記下方我有看到網友留言問這個地方的“用電能不能保證?”事實上,這茫茫高原上的電線杆子恨不得比樹都多。

這裏雖然荒涼但並不破敗,不僅有水有電,還有網,只要不發山洪不地震,生活質量完全可以保證。就是快遞運輸不太方便,所以高原人民沒有網購的習慣,通常都是去巴扎趕集。

達布達爾 (╭☞・ω・)╭☞

距離終點還有70公里,我們路過達布達爾鄉,這裏的景色質樸清淡,感覺雪山近在眼前。書上說這裏以前是一個柯爾克孜族人的聚集區,但塔吉克族司機小哥說,現在常住人口以塔吉克族爲主了。看樣子21世紀以來,塔縣的地域結構還是做了很多調整的。

還有就是,地圖上顯示這裏有很多塔吉克族的“農家樂”,由此推斷這個鄉應該是已經(或逐步在)開發旅遊了。村兒裏想必是有好玩兒的,但這次我們是沒有時間去了。

這裏挨着葉城縣,現代化的交通設施安排得井井有條。從裸露在國道口上的村居規模來看,拐進鄉里頭應該能有大型的超市,可以買到補給——算是一個小攻略吧。

達布達爾鄉有五個村,常住三四千人,偶爾有附近的塔吉克族老鄉走在路上,給人一種“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的輕鬆和靜謐。

之後是一片村鎮密集的區域,開着小汽車、騎着摩托車的行人漸漸多了起來。路邊上有很多紅頂黃牆的房子,它們都是近幾年剛剛建造起來的新型民居,一水兒的獨棟單層兩居、三居室,還帶一個大院子。

卡拉其古&麻扎爾 (╭☞・ω・)╭☞

綠色再一次消失在視線中,取而代之的是寸草不生的山嶺。前方的路牌上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卡拉其古。這裏是出土侏羅紀化石“艾丁庫勒貝”的地方,是古代中國與古代印度文明的交匯處,也是神祕的蔥嶺古道“瓦罕走廊”所在地。

瓦罕走廊作爲帕米爾高原上曾經最重要的一處貿易通道,古絲綢之路時期就一直備受重視。自玄奘從這裏“抄近道”回國之後,唐皇帝就派兵駐紮在此處了。一千多年過去,世事滄海桑田,唯有邊防官兵的職責沒變,他們始終守在這裏。如今,這條峽谷“小路”依然地勢險峻、冬夏積雪,除了牧民、軍人和馬,已沒有其他人前往。

塔吉克族司機小哥一路都在給我們做導遊,每經過一個值得圈點的地方,他就會隨口講解一番:“看,從這條路過去,就是阿富汗。”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依然是茫茫的一片雪山,但道路卻有了明顯的差別:一側筆直平坦嶄新,另一側則是很久沒有打理的樣子。

與卡拉其古山口不同的是,麻扎爾村所在的位置是一片牧場,這裏的草原非常有名,只不過那草常年覆蓋着積雪。相傳當地牛羊角長毛厚,叼羊表演技藝是新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突然發現,我們對這一片佔我國國土面積1/6的土地瞭解得太少了,新疆有太多太多的風景值得我們去探尋,這裏的風光歲歲年年不相同,因爲:

從那些卵石裸露的面積和分佈之方位來看,這茫茫百公里之上的雪山融水臨時改道恐怕是常事。有一些河流今天還有水,明天可能就變了地方;有一些平坦之地,今天是家園,可能明天就變了泥沼。

所以帕米爾高原雖然面積寬廣,但大都無法建房築屋,只能作爲牧場;塔縣雖有着讓內地諸多縣城無法企及的人均佔地面積,但這裏的大部分土地事實上並不適宜人類居住。

布拉克尕爾勒 (╭☞・ω・)╭☞

此時塔吉克族司機小哥說,我們還有幾公里就要到達國門了,內心激動了起來。

距離國門最近的這片地方是一個社區:布拉克尕爾勒牧場,路邊遊蕩的騾子們的體型很對得起“牧場”這兩個字,又肥又壯。

塔吉克族司機小哥又說:這地方不僅是一個牧場,還是一片隱形的寶藏,因爲這裏盛產各種各樣的礦石“非常值錢”。但可能是因爲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所以不可以隨便動土,不過靠着畜牧和種植業,村民的日子過得也不錯。

我們在這裏認識了兩個塔吉克族小朋友,他們的家在離邊境最近的那個村子裏,他們是塔吉克族司機小哥的親戚。可千萬不要小瞧牧民家的小孩兒哦,他們和紅其拉甫的哨兵們相處得非常愉快,是好朋友。

臨近邊境,見到很多奇妙的事物,比如這裏的廂式貨車都裝有好多個備胎,忽然想起,一路上我們也沒見到什麼汽修站,連個加油站都沒有。

之後我們再也沒有看到過任何有關於村莊的身影,天地一片荒涼,只有雪山清晰可見。車窗搖下來一點準備拍照,寒風立即灌了進來,氣溫至少下降了10度,冷顫中的我們聞到了一絲“死亡之谷”的氣息:這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更不像是人呆的地方。

前面是一個急彎,司機說,拐過去之後紅其拉甫國門就到了。

依次路過紅其拉甫前哨班和邊檢站,短短的一兩百米路,我們足足等了一個小時。

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段路,它決定着來這裏的人是不是能在下一刻登上國門。很多的遊客因爲種種原因被“卡”在這個地方,只能掉頭回去,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我們終於到國門了。

背靠海拔6000米的喀拉崑崙山,紅其拉甫的五星紅旗鮮豔無比。我們的汽車只能停在這裏,不能再往前開了。懷着澎湃的心情走上前,拍照的雙手忍不住顫抖。

只有站在國門的門口,才能深切感受到“國家”這兩個字的沉重。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感情關乎尊嚴,那就是對國家形象發自內心的維護和中華民族的熱忱。

這是一道莊嚴的門,門口是世界第二高山脈,對門是兄弟國巴基斯坦。這裏終年白雪皚皚,植物學家把此地定義爲寒帶。全副武裝的巡邏哨兵走在中線上,我們自覺向旁邊退讓。此後一行人再也沒有走到中間去,就連拍照大家都自覺靠向側邊。在“國家”兩個字面前,“個人”是如此渺小。

我在一本書上看到,“紅其拉甫”這四個字在塔吉克族的語言中是“血谷”的意思:古絲綢之路時期,來往的商旅爲了防止自己的馬匹不堪高原重負,會將這些動物的鮮血放掉一部分,以幫其緩解高海拔的壓力。所以那時候很多從此地路過的歐洲人和西亞人時常會看到“滿地鮮血的痕跡”,並將他們記錄進遊記中。如今回味這個故事,頗爲傳奇。

“喀拉崑崙”這四個字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黑色的岩石”。當我們穿過國門近距離觀察這座山,心情正如當初得知自己腳下的路正是三萬名中國人和巴基斯坦人共同花了20年的時間修建的喀拉崑崙公路那般,空氣中瀰漫着壯闊,山如其名。

事實上,對面的巴基斯坦兄弟們大概也是一樣的心情。只有一杆之隔,對面是“巴鐵”的旅遊大巴。那邊的遊客泊車區也豎立着喀喇崑崙公路的線路圖和紅其拉甫山谷的導覽圖。對面的人也在拍照,並和我們呼應。

在他們的導遊的帶領下,那羣身穿紗麗克米茲的巴基斯坦兄弟時不時會發出“中國萬歲”、“中巴友誼長存”這樣的高喊,還會隔着鐵柵欄和我們握手。

很想知道對面的界碑是什麼樣子,於是我把手機遞過去,大兄弟表示十分樂意幫拍。

另一側界碑上的巴基斯坦國徽圖案繁瑣而一目瞭然:中間均等分佈的棉花、茶葉、小麥、黃麻是巴基斯坦人民賴以生存的食糧,兩側的素馨花是巴基斯坦的國花,與上部的星星月亮、下部的文字合在一起,整體的概念是:信念、統一、戒律。

離開紅其拉甫國門的時候已經是“夜裏”9點多,夕陽的餘暉灑在兩側的山坡上,牛馬依然悠閒地踱步,五星紅旗無處不在地飄揚。對當地的居民來說,這是一年四季中再尋常不過的一個日子,對我們幾個來說,這是一次不可複製的旅行,終生難忘。

新疆遊記還在繼續,下一期遊記預告:喀什-英吉沙。記得關注我,記得來看。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衆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