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減負”加、減法

當前,教育新規着力於努力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讓學生的學習迴歸校園。

落實“雙減”政策,從優化作業設計開始。給學生做“減法”,靶向施策分層提升。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是“雙減”政策的重要一環。在南師附小,二年級響應課後不佈置書面作業的政策,精準定位教學內容,設計校本作業,實現一課一練,着重強調學生的聽說讀,做到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三至六年級以週週練的形式,統籌單元所學知識,有坡度地落實知識要素的訓練。在作業數量上做“減法”,在質量上做“加法”。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求教師開展作業專題研究,分層佈置作業,確保作業形式多樣。

關注學情差異,在“充分尊重學生認知發展規律,體現層次差異與多元化”的原則下實行分層佈置作業,爲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提供鞏固學習的保障,給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留有思考空間,引領學習能力優秀的學生髮展思維能力。這樣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分層作業鞏固知識、收穫自信。比如,語文、數學學科以年級爲單位編寫週末作業紙,回顧一週的教學內容,分層佈置作業,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在設計作業時突出實踐性和探究性,發掘學生感興趣的主題,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探究、解決問題、獲得真知、培育核心素養。學科類作業量少了,體育鍛煉、勞動實踐、科學探究等作業設計多了。比如,科學學科每學期結合課堂教學補充課外動手操作實驗項目;體育學科着力於提高大課間活動質量,幫助學生較好掌握1—2項體育技能;音樂學科以年段爲劃分標準,落實學會一項藝術技能;信息技術、勞動實踐兩門學科格外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能力培養。

給教師做“加法”,練好“內功”從容應對。“雙減”政策給學生做“減法”,教師就需要做“加法”,加責任心、加課程觀、加教學智慧。面對當下教育的新環境、新要求,力求教學要實、設計要巧、作業要新,這也是對教師教學水平與能力的考驗。唯有喫透教材、瞭解學情、掌握規律,才能精講精練,引導學生通過“做”“思”活學活用、鍛鍊能力、提升素養。

教師在佈置作業時,要摒棄個人經驗型做法,加強對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與效能感的研究,做充分的學情分析與調研,設計出學生喜歡且有挑戰性、有利於知識鞏固與實踐的作業。如數學學科,一、二年級花樣“玩”數學,讓數學學習悄然發生;三至六年級通過自主作業、校本作業、實踐作業等三種形式,助力學生完成知識的整體建構。就連日常的作業批改,學校也立了不少規矩,不僅要求教師批改規範、評價方式多樣,還必須及時對學生訂正過的錯題進行復批。

    爲避免隨意化作業,加強年組統籌,還建立了作業公示制度,將每日家庭作業、勞動實踐、體育鍛煉、課外實踐等內容,向學生、家長、學校公示。語數英三科教師有溝通,年組作業加強橫向統籌。作業管理制度和公示制度實行校長親自抓、分管主任親自落實,保證學生作業“日日清、週週清”,作業形式不單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