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壬辰寒食》

《壬辰寒食》是王安石爲父親掃墓途中寫的一首詩,簡潔而意蘊深刻。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客思”一詞,點明作者此時正離家在外,且思緒很亂。而這思緒何狀呢?就如那“春風”裏搖曳的千萬條楊柳,風中楊柳,則必定不靜,一如此時之思緒飄飛。而那千萬條,則一如此時思緒之萬端。簡單一句,寫出了思緒的“紛”和“亂”。一個比喻,即將這空空的“客思”寫得生動形象,具體可感,且意蘊豐富了。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寒食啊,一個紀念先賢的日子。史料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爲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爲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爲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真是個悲傷的日子,雖有浩然之氣,卻也不由讓人涕流滿面。假如說因先賢而來的寒食節還可能因其有些陽春白雪而可能不那麼深入人心的話,那麼寒食之後緊跟的清明,則幾乎是芸芸衆生皆知的悲傷日子了。

深處此時的作者,本就因“客思”而愁緒萬端,又遇這傷心之節,不由“傾”淚。一個“傾”字,寫出了淚如雨水滂沱之感,如果你還不能明白這淚水如何之洶湧的話,那麼“漲冶城潮”則可以讓你更清晰地想象到了。此處一誇張,將作者的悲痛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那爲何悲呢?目前來看,一是客居思鄉之痛,二是寒食清明懷人之悲。還有沒有呢?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發如雪,爭相而出,鏡中朱顏也已早凋。這是什麼呢?這是年華易逝,老之已至的感慨。在這清明之際,似乎這種感慨就有了更多的悲意。有句詩說“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容顏易老,鮮花易凋,美好的東西總是那麼短暫,難以停留。無論男女,無論古今,韶華易逝總是讓人心生無限感傷。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軒冕”,可指爵位俸祿,那麼此處可指官場、仕途。一個通判,說“未知”“軒冕樂”,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就一目瞭然了,那就是沒有發現爲官的樂趣。正因爲找不到爲官之樂,所以才“欲老漁樵”。反過來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說,正因爲只想“老漁樵”,才“不知軒冕樂”呢?畢竟,意不在此是很難發現此中之樂的!

短短几句詩,既有客居思鄉之情,寒食清明懷人之悲,又有年華易逝的傷感、爲官的不快和對辭官歸隱生活的嚮往之情。真是句句皆有情啊。

文人墨客大多身處仕途,仕途之人大多會說嚮往漁樵之樂,可真正會去過漁樵生活的又有幾人呢?這是不是就如此時的我們總是嚮往詩與遠方,城市之人總是羨慕“農夫山泉有點田”?並不是真的對當下的生活如何不滿,只是偶爾疲乏之時對一種自己未曾經歷過的生活的一種憧憬嚮往罷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