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壬辰寒食》

《壬辰寒食》是王安石为父亲扫墓途中写的一首诗,简洁而意蕴深刻。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客思”一词,点明作者此时正离家在外,且思绪很乱。而这思绪何状呢?就如那“春风”里摇曳的千万条杨柳,风中杨柳,则必定不静,一如此时之思绪飘飞。而那千万条,则一如此时思绪之万端。简单一句,写出了思绪的“纷”和“乱”。一个比喻,即将这空空的“客思”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且意蕴丰富了。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寒食啊,一个纪念先贤的日子。史料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真是个悲伤的日子,虽有浩然之气,却也不由让人涕流满面。假如说因先贤而来的寒食节还可能因其有些阳春白雪而可能不那么深入人心的话,那么寒食之后紧跟的清明,则几乎是芸芸众生皆知的悲伤日子了。

深处此时的作者,本就因“客思”而愁绪万端,又遇这伤心之节,不由“倾”泪。一个“倾”字,写出了泪如雨水滂沱之感,如果你还不能明白这泪水如何之汹涌的话,那么“涨冶城潮”则可以让你更清晰地想象到了。此处一夸张,将作者的悲痛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那为何悲呢?目前来看,一是客居思乡之痛,二是寒食清明怀人之悲。还有没有呢?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发如雪,争相而出,镜中朱颜也已早凋。这是什么呢?这是年华易逝,老之已至的感慨。在这清明之际,似乎这种感慨就有了更多的悲意。有句诗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容颜易老,鲜花易凋,美好的东西总是那么短暂,难以停留。无论男女,无论古今,韶华易逝总是让人心生无限感伤。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轩冕”,可指爵位俸禄,那么此处可指官场、仕途。一个通判,说“未知”“轩冕乐”,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就一目了然了,那就是没有发现为官的乐趣。正因为找不到为官之乐,所以才“欲老渔樵”。反过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只想“老渔樵”,才“不知轩冕乐”呢?毕竟,意不在此是很难发现此中之乐的!

短短几句诗,既有客居思乡之情,寒食清明怀人之悲,又有年华易逝的伤感、为官的不快和对辞官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真是句句皆有情啊。

文人墨客大多身处仕途,仕途之人大多会说向往渔樵之乐,可真正会去过渔樵生活的又有几人呢?这是不是就如此时的我们总是向往诗与远方,城市之人总是羡慕“农夫山泉有点田”?并不是真的对当下的生活如何不满,只是偶尔疲乏之时对一种自己未曾经历过的生活的一种憧憬向往罢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