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裏古鎮訪古(四)

沿着市河西岸往南走,前面不遠處是明月橋。丁老師告訴我們明月橋也稱楊家橋,這裏曾經發生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來到橋上,大家坐在橋欄杆上,聆聽丁老師爲我們講明月橋的故事。

元朝初建,我國北方兵荒馬亂,老百姓繼續南遷。元大德元年(1297),北方青年楊明豐,帶着母親,揹着鋪蓋逃難來到黎裏。他在鎮西邊找到了一個落腳點,施記菸紙店的下灘,就是現在楊家橋東邊的河灘上,當時楊家橋只是一座無名小木橋。楊明豐在那裏搭建了兩間簡易平房,開了個小肉鋪。兒子揮動肉刀,母親收帳找零,爲人厚道的母子倆手勤腳快,童叟無欺,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一年以後,二間簡易平房實在太狹窄了。可是,僅僅一年光景,湧來的北民實在之多,整個集鎮人煙稠密,很難再找到無主空地。於是楊明豐將兩間簡易平房改建成兩層樓房,好在這裏的市河比較寬闊,又整修了駁岸,向市河裏打上木樁,樓房跨出水面三尺有餘。樓下是店面,樓上作居室。

對面的施家菸紙店,店主排行第十,大名施十,人稱十郞。施家一子已經成婚,女兒月珍待字閨中。月珍的房間緊靠街道,她天天推窗觀賞街景。自從明豐肉鋪開張,上午,月珍看着明豐張羅買賣,斬肉是一刀一個準,秤桿一翹又報斤量又報錢鈔,下午,那是最爲愜意的時光,明豐上樓小休,月珍開窗相對,四目含情,就那麼一丈來寬的間隔,每天都可以說上幾句悄悄話呢。

半年過去,明豐央人到施家去求親。施十非常惱怒,一個外來小子,竟然膽敢動我施家千金的腦筋,不行!明豐無法,暗自嘆氣,近在咫尺,猶如遠隔千里;月珍無法,以淚洗面,每天依舊推窗而望,暗中與明豐商量對策。月珍父母察覺了,下令讓兒子媳婦與月珍調換了房間,將月珍打入了後進冷宮。

八月初一那天,施十夫婦要進香去了,臨行叮囑兒子媳婦好生看管月珍。可是,一不留神,月珍就不見了,找來找去遍尋不着。兄嫂倆決意直闖明豐肉鋪,下午的肉鋪不作生意,店堂內空無一人,兩人衝上樓去。果然,月珍與明豐正在房間內卿卿我我。兄嫂倆勃然大怒,嫂嫂嘴裏不清不爽的,兄長更是兇狠,當胸一把抓了月珍就拖。月珍猛地一掙,脫出身來,打開南窗,縱身一躍,“通”的一聲就沒了人影。這一段市河的水特別深特別急,等到救上岸來,月珍已經告別了人世。明豐泣不成聲,獨自上樓懸樑自盡,只留下了廖廖幾句遺言:吾與月珍生不能結連理,願死後作夫妻,望善待吾母,善待月珍父母。肉鋪積蓄,留一份作吾母養老,餘悉用於改建西邊木橋。

懊悔莫及的施家夫婦痛定思痛,將月珍與明豐合葬一處。花了一年時間,施十主持建橋工程,大德三年(1299)石橋落成,他從“明豐”與“月珍”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取名“明月橋”。家鄉老百姓爲石橋的建成而高興,也爲施、楊兩家的和好而高興,用諧音將新建的石橋稱爲“民悅橋”,也有人乾脆冠上楊明豐的姓氏,叫做“楊家橋”。

爲了更好的照顧好明豐的老孃,施十夫婦改建了兩家的住房,用樓板南北貫通成爲過街樓。明豐母親仍舊居住在南面樓上,下面的肉店租賃給他人經營,施氏夫婦與兒子兒媳盡心盡力,頤養明豐老母至天年。

自從改建成過街樓,這裏的菸紙店和鮮肉店生意特別好,近悅遠來,財源滾滾。沒多久,黎裏鎮街面寬闊的地段,接二連三地建起了過街樓。

(故事摘自黎川四季歌李海珉老師公衆號上)

聽完丁老師給我們講的故事,忽然心情有點沉重。封建社會守綱常理教,男女蒂結連理,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們現在的男女青年是多麼幸福,都是自由戀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