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討苦喫的意義

問:爲什麼要自找苦喫、不停折騰的挑戰自己的極限?

答:人類普遍對自己的認知是存在巨大偏差的,我們最不瞭解的是自己,最應該提升的認知也是自己,要不然“認識你自己“也不會穿越亙古始終在警醒世人。

所謂進化、所謂成長、所謂精進,本質就是不停的突破對自己的認知侷限,在反覆捶打、磨礪的過程中,就最終發現:沒有對認知邊界的習慣性衝擊,都不知道自己竟然有巨大的潛能和無限的可能性。

比如早起是歷史難題,但凡在史書中留下名字的都不能說是普通人,即便是他們也希望能早起,曾國藩更是把早起列爲最應該做、以及對自己性格砥礪的一項重要事務。

每天早起有多難?就是因爲大多數人做不到,“聞雞起舞”纔可以作爲一種美德傳頌千古。

這是生活中再小不過的事,一旦養成習慣,每天早起一小時,一年就是365小時,那麼十年就是3650小時,如果每天早起2小時,十年就是7300小時,從現在起制定一項技能或者手藝,理論上光是早起的時間用來刻意練習就可以達成世界級水準;每天讀書;每天鍛鍊;每天學習;任何事情只要持續投入、進入複利模式就會有讓世人瞠目結舌、驚歎連連的效果。

關鍵在於:得把挑戰極限、突破邊界當成生理本能。不幹點難事就飢渴難耐。

最不可阻擋的是:由本能驅動的自然而然。

舉一個自身的例子。

我曾長年沒意識到自己生在五臺山這種殊勝之地的意義,直到很多修行者滿懷羨慕的感慨:他們得刻意去學、去練,而我是自然生長出來的。

其他諸事也是一樣的道理,早起需要掙扎戰勝自己,強迫自己才能讀書,喝很多勵志雞湯才能保持奮爭的動力,這些我們眼裏的勇猛精進卻是有些人唯一習慣的生活方式,如喫飯喝水一般,就像《神鵰俠侶》中的寒玉牀,修行本就是逆人性,寒玉牀就是被動精進的助力。

刻意和自然生長這個差距有多大?

一年之後差距明顯,兩年就可能天差地遠,十年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打破邊界很難,得真的如鯉魚躍龍門一樣現有挫骨削皮的機會,纔有一躍成龍的可能,沒什麼不可能,人生不設限真的是一種決定人生走向的思維方式。

挑戰自己需要和時間與耐心爲友,刻意訓練某一項技能,不如刻意營造一種高階的同儕圈,周圍所有的人都是比自己厲害的精英,放眼望去都是可學的閃光點,以及牛人們的思維言談和做事方式,這樣會讓自己的大腦永不滿足,形成知識自虐的心理傾向,一日不進步就一日不痛快,把挑戰極限當成最大的樂趣。

有了這樣的最高準則,就會越來越從容,越來越耐心,不喊口號不打雞血,就是枯燥無味的細水長流、每日持續,習慣了突破、對自己的無限可能性有充分的認知,纔有創造奇蹟的可能。

而所謂奇蹟,不就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嗎?

從即刻起,不妨把幼時看着不可能的夢想拾起來,分析達成的客觀因素,然後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完成,並構建有助於完成的環境和圈層,這本身就是個昇華自我的過程,最後一定會發現:沒什麼不可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