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模型,一個能解決你工作中90%煩惱的需求分析神器

只要你在企業工作,你多少會碰到以下幾種情況

產品經理:用戶一直強烈要求加上他們想要的功能,根本不知道先解決哪個?

研發兄弟:產品經理提出一大堆需求,我就算天天007也做不完!

用戶:我要的根本不是這個功能!產品經理是用屁股在思考吧,會改成這樣??

其實在實際工作中,出現這幾種情況是太正常不過的事

每個用戶都會有自己的個性化需求,所以會想加很多功能

但這些需求中,80%都是僞需求,只有剩下的20%纔是真需求

況且研發的資源和人力是有限的,不能什麼需求都做

所以產品經理就需要從這些需求中分辨出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僞需求

那怎麼才能撈出真正的用戶需求?給真正重要的需求高優先級?

今天要介紹的KANO模型分析法就是用來解決此類問題的

它可以對用戶需求進行系統分類和優先排序,將需求分成4種需求類型

它們的優先級排序爲:必備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無差異需求

必備型需求(一定要有):俗稱痛點。對於用戶,是核心需求,也是產品必做功能。如果沒有,用戶滿意度則會大幅度降低。

期望型需求(應該要有):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提升;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降低。通常作爲競品之間比較的重點。

興奮型需求(可有可無):驚喜型產品功能,超出用戶預期,能帶來即時的新鮮感。但如果不提供,也不會降低用戶滿意度。

無差異需求(儘量不做):用戶根本不在意,對用戶體驗毫無影響。規避做此類型功能。

簡單介紹完KANO模型的四個分類後,我們來舉個例子,來加深對KANO模型的理解。

KANO分析實戰

某互聯網公司的A產品將於下個月更新,產品經理小B收集到了無數產品功能更新需求,爲了確定哪些功能是真需求,小B決定通過KANO模型進行需求分析。

本次分析實戰工具爲BI工具FineBI數據分析工具

1、設計調研問卷

在做KANO分析前,需要進行用戶調研。通常採用矩陣量表的形式讓用戶對功能進行評價,評價分爲五個程度“我很喜歡”、“它理應如此”、“無所謂”、“勉強接受”、“我很不喜歡”。

調研後需要對數據進行清洗,本案例清洗後的數據我放在文末了,需要的自取。

2、處理數據

(1)將清洗好的數據上傳至FineBI。添加自助數據集並勾選「KANO原始數據」的所有字段

(2)新增列「合併態度」,將「增加功能態度」與「不增加功能態度」進行合併

按照用戶對「增加功能態度」與「不增加功能態度」,最終我們可以通過下表定位某功能對於用戶來說是什麼需求。

(3)上一步驟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定位需求類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分析表中定位判斷

(4)添加「分組彙總」,得到每個功能它們各種需求類型的人數

例如參與調研的人數中,認爲「功能1」是無差異需求的人數有 48 人

(5)因爲調研過程中有些用戶會跳題,所以參與每個功能調研的人數有所不同。新增列「參與調研人數」,選擇「組內所有值」,如下圖所示,求出參與每個功能調研的人數。

3.分析結果可視化

小B進入儀表板中,新建組件選擇剛剛處理過的自助數據集。

(1)複製 5 個「佔比」字段

(2)對複製的「佔比」字段進行明細過濾,過濾條件爲:類型屬於 A 。並將其重命名爲「A 佔比」。

(3)使用 better-worse 係數

better-增加某功能後提升的滿意係數:better=(A佔比+O佔比)/(A佔比+O佔比+M佔比+I佔比),越接近 1,則表示用戶滿意度提升的效果會越強,滿意度上升的越快。

worse-不增加某功能用戶的不滿意係數:worse=-1*(O佔比+M佔比)/(A佔比+O佔比+M佔比+I佔比),越接近 -1,則表示對用戶不滿意度的影響最大,滿意度降低的影響效果越強,下降的越快。

根據以上灰字中的better、worse 的公式,新建計算字段「better」「worse絕對值」

(4)選擇「散點圖」,拖入「better」、「worse絕對值」字段。並將「功能」字段拖入圖形屬性的標籤欄和顏色欄。

(5)分別添加「橫向警戒線」和「縱向警戒線」,分別爲 better平均值 和 worse平均值。

4.分析結果展示

最終,小B做出瞭如下better-worse四象限分佈圖,決定此次功能更新增加「功能2、功能3、功能5、功能8」。有了數據支撐,大家都很認同他的決定。

以上就是KANO分析的全部過程,在實際工作場景中,情況更加多變,因此需理解KANO模型分析邏輯,提高工作效率。

原始數據及工具獲取方式:評論+私信回覆KANO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