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印象•美食攪團

 

      初冬,微涼,西安的草和樹居然還是綠的,去年的這個時候好像還有油菜花,天氣比起北京還是晴朗溫潤,在我的記憶裏,小時候是最不愛喫攪團的,我認爲是胡弄人的東西,一直嗤之以鼻。當多年遠離家鄉,攪團在印象中己經和童年時光一樣褪色了。

      如今,老家沒有了炊煙裊裊村落和可以打乒乓球溜狗養花的大院子,搖身變成了高樓大廈,雖然失落卻也有另一番歡喜,於是什麼都隨之變得美好了,朋友請我在夢中老家南田村的舊址上吃了頓李記攪團,我估摸了一下,應該在我家位置不出百米的地方,心情五味雜陳感慨萬千,於是對一切都覺得珍貴珍惜,對攪團重新審視頓覺得美味無比。

      攪團是陝西的四大美食之一攪團也可以稱作是“用面攪成的漿糊”,起源於陝西甘肅,是西北地區的一個特色美食。不同的用料,還可以製作出不同的攪團。有蕎麪攪團,玉米攪團和洋芋攪團,喫起來營養又健康。小時候常喫的是玉米麪,因爲是當時農村的主要農作物。攪團的用料不僅多種多樣,喫法也有很多種,比如有水圍城,燴攪團,涼拌攪團,還有漂魚兒。相傳在西北,有一種說法是:誰家娶的媳婦兒賢惠不賢惠,要看她打的攪團勁道不勁道。

        攪團僅僅是一頓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歷史淵源據說起源於三國時期。傳說中是諸葛亮當年在西祁屯兵的時候(西祁就是今陝西的岐山縣),因爲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閒無事,就在那裏大力發展農業,以供軍糧充足。老喫慣了地方的麪食,軍中都很厭倦了,也是爲了調節軍隊士兵的想家情緒;於是諸葛亮就發明了這道飯食。不過那時的名字不叫攪團,而是叫水圍城。

          打攪團可是個力氣活。記憶中每逢家裏打攪團,年輕的老孃用右手握住長柄大勺,玉米麪粉在老孃的左手中一絲一絲滑落到氤氳着蒸汽的大鐵鍋裏,隨後緊着用攪團雙手快速用力的攪動,層層圓圈就成了一體。鍋裏越攪越粘,越攪越費勁,還得一隻手按住鐵鍋不讓晃動。最後蓋上木頭做的大鍋蓋,咕嘟咕嘟一會兒就好了。一碗一碗盛上桌,白的麪糊、黃的漿水、綠的菜蔬、紅的辣椒,那真真是色香味俱全啊,熱噴噴的來上一大碗,就一個字:爽!

      老爸爲了讓我喫攪團,編起了神奇的故事:說有人年輕時當兵在新疆,軍區司令員王恩茂特別愛喫攪團,爲了色香味,派飛機到西安採購新鮮的香菜和蒜苗,現在想來真是良苦用心啊!

        如今的古都西安成了網紅城市,年輕人心往神馳的地方,西安的美食應該功不可沒,攪團這種古老的喫食現在也是風靡古都,小媳婦大姑娘們掙相展示手藝絕活,抖音快手平臺上也比比皆是。對了,說想攪團,就不得不說一句關中顏語:“攪團要好,七十二攪;攪團要黏,溝子(屁股)掄圓”的順口溜,言即攪玉米粘粥的時候,火要大,不能停止攪動,如果停了玉米麪就會起疙瘩,家庭婦女做一大家子喫的攪團,爲了省胳膊之力,便扭動身體,就有了“溝子掄圓”之說。 

        正月初五喫攪團,是陝西的農村習俗,美其名曰:“填窮坑,補窟窿”,俗話說:“攪團越打越然(黏),日子越過越甜。”桂花飄香玉慄黃,冬日圍爐攪團旁。美食從來不重樣,餐桌飄來菜根香。

        陝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從人類歷史的最早期到周秦漢晉隋唐,都與這片土地有着密切的關係。關中沃土上的美食與這片土地一樣散發着迷人的氣息,傳承着歷史的記憶,也承載着每一位遊子一生的牽掛。

      歲月悠然,天氣冷暖,一碗美食,鄉愁無限……

隨筆/恆之馨(圖原創•少鵬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