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規則斷鏈時,怎樣來強化鞏固?

學校實行課堂、課間常規已有一段時間了,剛開始一、二個星期,學生遵守得挺好,上課按坐姿要求去認真聽課,下課在走廊上輕聲慢步。學生見到老師或長輩能有禮貌地叫一聲:“您好!”整個小學部處在一種和諧、溫馨的教育環境中,讓人感覺特別舒服,感覺學生特別有修養。

近段時間,去巡班的過程中,看見一些班級課堂紀律混亂,學生上課離開座位、趴桌睡覺、課間追逐打鬧等現象又多了起來,還出現了幾宗學生因爲跑而摔下去流血的事情。於是乎領導就批某某年級某某班級,班主任就把氣撒在學生身上,責怪、受罰、連坐,學生處在一種恐懼當中。這種現象是典型的對人不對事。出現問題,首先是責怪人,還是檢查我們出錯的原因?這是一個問題。之所以首先責怪人,是因爲我們遇到問題後首先湧動的是情緒。這個情緒需要一個發泄的對象。 但是,這並不能解決問題,還傷了老師、學生的自尊,製造了對抗,事情還得不到解決。如果我們遇到問題首先檢查原因,人就受到了尊重,但是,又沒有縱容事情失敗。

舉個例子,你們班經常會有學生不交作業,負責收作業的班幹部每天向你彙報,特別是某某某,一週可能有五次沒交作業,爲此,你十分惱火。把那個特別嚴重者叫過來:”你爲什麼不交作業?”學生可能一堆理由:不會做,沒聽清楚,不知道什麼時候交作業等。面對這些理由,你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天長日久,你就會懷疑自己:是自己能力有限還是沒有號召力?爲什麼別的班不會出現這些問題?我的班就特別嚴重?

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你沒有一套佈置作業的程序。如你的作業是佈置了,但你有沒有確保每位學生都抄了作業?有沒有確保每一位學生都理解了作業信息?有沒有明確作業上交的日期?你的任務信息,要讓所有學生理解並接受了,才能減少問題的發生。

我們又回到上面的規則來說,學生課堂、課間出現問題,反思發生的原因是:學生對規則的全過程缺乏監控和規範,老師沒有去發現問題,或發現問題也沒有立即反饋。老師沒有持之以恆地維護這一規則,沒有讓學生對每條規則進行訓練,最後達到自動化。學生隔一段時間沒有強化,就慢慢地忘記了。

那麼,如何來鞏固規則呢?我覺得老師要不斷反饋強化規則。如你一進教室,發現有一部分學生按坐姿要求做好了,也做好了課前準備,還有一部分同學沒坐好,甚至還沉浸在下課的玩鬧之中。你這時候要不動聲色檢查,並記下姓名。起立後,老師要求所有同學兩手自然下垂站立好,不能放在課桌上。這時老師問學生能不能做到,讓學生再檢查一遍桌面,然後問學生,老師這是在幹什麼?學生意識到老師在讓他們強化規則呢!對着座位表,老師開始表揚一批學生,一個一個地念出名字。這些同學的表現很好,課前準備做得很充分,讓我們爲他們鼓掌!

老師對沒有做好課前準備的學生也不要批評,可以要求他們再把課前準備做一遍,做得好的可以讓他們坐下,沒做好的繼續訓練,直到做好爲止。這樣每節課不斷反饋、強化訓練,學生對規則就入腦入心了。如果有個別孩子不能達到要求,找他談話,搞清楚原因,鼓勵他養成新習慣。我們還可以在他旁邊安排一個提醒人,當他不能遵守規則時,及時提醒他。

在維護規則的階段,要把規則潛入學生的生命裏,成爲每天自然而然的東西,而不是刻意而爲之。只有這樣,我們的規則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學生骨子裏形成了規則意識,做什麼事情都要想一想,這樣會減少許多問題的發生,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將受益無窮。試想,一個有禮貌、有修養的孩子出現在你面前,每個人都會感覺到特別舒服。

在生活中,我們感覺最難的可能是執行,但最難的,是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所以說規則內容要讓學生清楚,學生知道怎麼做,我們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強化、監控,最後形成學生日常的行爲。這是做好一件事的流程。

學生對常規稍有鬆懈,老師要在班裏不斷進行強調、表揚、評比,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的言行舉止都能按常規的要求去執行。時間久了,自然就成了一種習慣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