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6於永正老師《給予樹》課例研討

於永正老師《給予樹》課例研討

梁娜茹

讀了於永正老師的《給予樹》課例,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什麼是讀寫結合、高效優質、樸實無華、內涵深邃。在這個課例中,也有多處體現着於老師的“五重教學”思想。

一、重情趣 。

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大多人文精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 是情感,或者說感情。它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有趣味。

於老師的課堂常常充滿着幽默,恰當的幽默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比如在第一課時開始,於老師問“並不寬裕”誰讀懂了,學生們再次讀一二自然段後,紛紛舉手。一個學生說:“課文中寫的這一家生活一般般。”於老師就帶着學生的語氣說:“是一般般,不是二般般。”學生聽完都笑了。

二、重感悟。

於老師的課堂是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讀書,自己去領會。它是對繁瑣分析、先生講學生聽、一問到底的教學狀況的否定。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學習語文的規律。

在這節課例裏,最明顯的就是對“並不寬裕”“如願以償”兩個詞語的理解,以及通過朗讀來感悟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同情心。

在感悟金吉婭的品質時,於老師是這樣進行的:

1.先是挑了三位同學開火車朗讀課文。

2.於老師示範朗讀金吉婭說的話,學生聽。並且提醒學生注意:課文裏的句子:“金吉婭說話的聲音很低,顯然在爲沒能給我們買像樣的禮物而難過。”老師現在就是金吉婭,看我是不是聲音低,是不是難過。

3.從老師的範讀中聽出了什麼?

4.大家讀金吉婭說的話,把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和同情心讀出了。

5.學生練習讀。

6.挑學生班上展示,於老師再做指導。

整個感悟的過程,是從文中來,再到文中去,進行了一個完整的來回。這一點,段現菊老師剛剛說的也很清楚了。

三、重積累 。

學習語文的目的主要是爲了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語言哪裏來?是從書本中讀來的,在讀、寫的實踐中"學得"的。語言靠積累,能力靠實踐。

在於老師的課堂上,也很重視積累。比如這節課中詞語的積累:並不寬裕、如願以償,還有句子的積累等。

四、重遷移 。

遷移就是舉一反三,就是運用。學了不用,或者不會用,知識就成了死的了。

在本節課上,第二課時裏,寫信就是最好的遷移:

替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對金吉婭寫幾句感謝的話。咱們替這個小女孩寫封信吧!信的稱呼署名照抄,但黑板上板書的詞語——並不寬裕、一百美元、五個孩子、二十美元、八歲、如願以償,必須用上。

這就是最好的有關寫的遷移。當然,於老師課例裏讀的遷移也有很多。

五、重習慣 。

從小培養好的習慣,可以受用一生。於老師在課堂上尤其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如本節課裏結尾處,於老師說:“要想寫好作文,必須像最後一位讀信的小朋友一樣,多讀課外書。同學們,記住,書是最好的教作文的老師!”是在提醒學生要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第二課時中,當堂寫信,當堂讀信,當堂提出修改意見,這是教學生養成修改作文的好習慣。語文課堂良好習慣包括兩點:一是學習習慣,二是運用語言的習慣。

讀於老師的課例,想自己的課堂。希望大家能在研讀課例的同時,也把於老師的教學思想在自己的課堂上多實踐,讓自己的課堂越來越精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