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員工培訓(一)?挖掘自身資源,進行心理建設!

國家重視單位員工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心理健康定義是兩大類五要素,即個體的認知情緒行爲,以及環境的互動和適應。

一、拿得起放得下。

假如,牛拉車,車不走,該打誰?趕車人是內因,牛脾氣還是車壞了,需要人來處理,不能僅僅打車打牛來解決,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工作與生活中,每天遇到無數事情,需要拿得起還要放得下,如何理解?小和尚不理解老和尚背女子過河,啓示拿與放不容易。拿得起工作、事情、做事、問題解決,放得下生活、心情、做人、情緒處理。

拿得起與放得下同時還是先後?手掌例子,手心手背一體兩面,同時存在,現實卻又是先後的,因爲大腦感覺通道容量有限,以及主動認識世界需要。因此,工作中先拿的起事情,如懟天天發朋友圈要放得下的朋友,而生活中先放得下心情,如學不會游泳在於恐懼感。

本質上,工作生活,事情心情,一天兩面,如手掌骨架,連接起來的是自動思維,合理情緒理念。不敢游泳學車問題是怕死、危險,在於災難化認知。交流一個事情,要麼不接受否定、批評,認爲是打擊自尊丟失面子,看不起人,要麼甘心接受批評、否定,認爲自己是無能,在於過分概括化認知,以偏概全。完美主義在於絕對化認知。

二、認識心理。

心理不是心理學知識,如心理學博士不懂心理,考證造價師不會造價,教育學博士不懂教育,告訴辣椒辣與嘗一口滋味,心理是體驗,是知行合一。

心理不是道理,道理道聽途說要求人,自己沒去做做不到說教人,如安慰,或者自己做到但要求人家過高,如學霸家長教出學渣孩子,心理是體驗後再說,做到再要求,是以身作則。

心理本質在於體驗和行動,爲何呢?知行合一難,比如心理髮生在大腦中,但遇到現實事情接受難,舉例聲音、顏色、痛覺、觸覺、錯覺、方位、情感等。互動體驗打手疼在哪裏。佛學心中有什麼看到什麼,哲學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陽明看山花故事,文學生活缺少發現美眼睛,由此引發哲學三階段: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人創造世界、世界創造人。三句話“他媽的”,判斷一個人“他媽的不怎麼樣”。

心理來自哪裏?社會化產物,印度狼孩故事,生理是人心理是狼。踩一腳不道歉還罵人,可憐之人可恨,有爹孃生沒有爹孃養,不是人是畜生。大話西遊唐僧說死小妖片段,“人是人他媽生的,妖是妖他媽生的,妖被人養大就不是妖而是人妖”。猴和人的生與養對比,當我們意識到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也就有了人文情懷。

可見,心理是大腦產物,又是社會化產物,是個體與環境互相作用結果。

因爲別人心理無法直接體驗,但可以共情,途徑就是我們通過體驗自己的心理,來共情理解別人的行爲,比如講座中有人看手機,一方面是個人心理特點喜歡看,再一個是有事情需要處理。之所以如此理解,因爲自己也會這樣看手機,講的不心動無聊,或者真的有事情需要聯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