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奉大唐皇帝谕旨,真实的玄奘西行,历尽艰险还不合法? 被称御弟,唐僧奉旨取经?真实的玄奘,并未得到批准,偷渡西行?

被称御弟,唐僧奉旨取经?真实的玄奘,并未得到批准,偷渡西行?

西天取经进入西梁女儿国,唐僧经历着一次最为温柔、也最有风险的考验。

温柔乡里,貌美柔情的女儿国王,含情脉脉地轻声喊着唐僧:御弟哥哥!我愿以一国之富,招御弟为王,我为王后,阴阳配合,生子生孙,永传帝业!

女儿国西城外,送唐僧的徒弟们出城前一刻,女儿国王还与唐僧同乘龙辇,并肩而坐。

刚出城,没过多久,唐僧却又翻脸无情,告诉女儿国王:女王请回,贫僧西行取经去了!女儿国王大惊失色之际,还是温柔喊着:御弟哥哥,咱们喜酒都吃过了,为何如今却又变了卦?

西天取经路上,唐僧有个令人瞩目、自带光环的身份:“圣僧御弟”!

汉字中的“圣”字,有三层意思:一指最崇高的;二指学识或技能有极高成就的;三指圣人。汉字中的“御”字,有一层意思,指的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有关的尊贵身份。

联系起来此4字,取经团队中的主人公唐僧的身份,应该与某一位皇帝有关!

读读四大名著《西游记》,具体是哪一位皇帝,西游记原著中的第12回,“唐王秉诚修大会,观音显像化金蝉”,第13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等章节中,描写得很清楚,让唐僧获此桂冠荣誉的,正是唐太宗李世民。

“大有唐僧降敕封,钦差玄奘问禅宗,坚心磨琢寻龙穴,着意修上鹫峰。”

唐王李世民先是在化生寺,拉着唐僧的手,表示:唐僧不怕取经远征难,情愿与唐僧结拜为兄弟。还真诚地向玄奘拜了四拜,口中称“御弟圣僧”。

后在唐僧即将西行取经临行前,唐太宗亲切地举起酒杯,为唐僧壮行!他还关心地问:御弟可有称号,我听观音菩萨说,西天取经有三藏,就赐你三藏法号如何?

赐过法号还没有完,李世民又低头捏了一撮尘土,弹到了唐僧的酒杯中,深情地勉励唐僧: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西游神话中,唐太宗李世民与唐玄宗二人,可谓有情有义,善始善终。

那么,历史上的唐玄奘又是怎样开始他的取经历程呢?是否如文学作品描写的那样,博得皇帝的支持,以“御弟”的身份,伴他一路西行呢?

历史上的唐玄奘,并非像吴承恩老师在《西游记》原著叙述得那么“良臣得遇明主,圣僧得遇君王”。

查阅《玄奘西游》史料会发现:万事开头难,唐玄奘的西行取经之路,就面临着如何走出国境线的问题,十万八千里的取经过程,更是十分地艰险。

隋末时期,皇帝的荒淫奢侈,使得朝纲大坏,百姓苦不堪言,暴政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9岁的唐玄奘与哥哥一起离开东都洛阳,奔波于长安途中,却在四川一呆就是四年。

21岁时,玄奘在出家8年后,才受了具足戒,成为了一个正式的僧人,发誓要遵守佛门的250条戒律,立志要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全国性影响力的僧人。

25岁时,玄奘才来到长安城,当他准备西行求取真经时,当时国家的大环境却不允许。

那时候,大唐朝刚刚建都不久,国基不稳,大唐的许多高官实际上是胡人,出于多种原因考虑,新政三令五申,明令禁止国人越境出国。

当玄奘将自己的计划,上报官府后,并未得到官方的批准许可,他也没有拿到正式的“出国护照”,几次申请遭拒,不屈不挠的唐僧,就混迹于饥荒的难民队伍潮中,悄悄地孤身一人,偷渡出境了。

《大唐西游记》等古籍史料中记载:为了增强体质,适应西行路途的艰险坎坷,唐玄奘早早地就开始了早起晨练、跑步、登高,甚至他知道西行一定会经历沙漠,饮水困难,他便尽量少喝水,让身己的身体,适应艰苦卓绝的困苦环境。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秋天,长安周围霜秋害,导致庄稼无收,百姓们没有了粮食吃。唐太宗李世民下了一道诏令,命聚集长安城的饥荒百姓们,可四散到各地寻找粮食,自由行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群难民中,就有一个浑水摸鱼的唐玄奘隐于其内,经过严峻的考验,历经九死一生,走过17载风雨,终于达到了遥远的印度,取到了真经回国。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文献:《西游记》、《玄奘法师》、《大唐西游记》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