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求仁得仁,又何怨?

孔子講完了做學問的原則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個人修養是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那麼他日常生活中又是如何做的呢?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孔子去了喪家,喫飯從來沒有喫飽過;在這一天哭過了,心裏頭難過,絕對不唱歌的。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孔子有一天對顏回說,時代、國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來爲國家、天下做事;如時代、國家不需要我,就退隱,自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能夠這樣做到。子路說:老師,假使你打仗,你帶哪一個?孔子說:赤手空拳打老虎,遇到河就想跳過去,跳不過也想跳,這樣有勇無謀怎麼行?看起來蠻英勇,死了都不後悔,這種做法是枉自送死。像你這種脾氣,要打仗我也不帶你。任何一件事到手上,開始時要懼怕失敗,所以要考慮周詳,不自作聰明;到事情終於來了,則不怕了,必須用智慧,各方面都設想周到,促其成功,這纔是統御人才的基本修養。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認爲富是不可以去亂求的,是求不到的,假使真的求得來,就是替人拿馬鞭,跟在後頭跑,所謂拍馬屁,乃至教我幹什麼都幹。假使求不到,那麼對不住,什麼都不來。“從吾所好”。孔子好的是什麼?就是下面說的道德仁義。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孔子平常非常小心注意的事:齊、戰、疾三件事情。古代齊齋同義,清心寡慾謂之齋,古人在舉行國家大典或祭天地祖宗的時候,便要齋戒。其次是對戰爭。第三疾,是指衛生、保健的事,這是養生之道,他非常注意自己身體健康。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韶是古代一種音樂的名稱,是三代以上的舜樂。孔子聽了這個音樂,三月不知肉味,即達到了忘我的境界。說:韶樂的境界,想不到好到如此程度。

冉有曰:夫子爲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爲也。

衛國國君非常推崇孔子,有謠言說讓孔子當衛國的國君,弟子冉有有一天就問:我們老師真想做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聽了便說,好,我去問他。子貢進去問孔子,很聰明地借賢人的故事來婉轉地問: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答:古代的賢人也。問:他們爲了讓出王位,主動出走,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會有埋怨嗎?答:求仁得仁,有什麼可埋怨的?子貢走出去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去當衛國的國君。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說,只要有粗菜淡飯可以充飢,喝喝白開水,彎起膀子來當枕頭,靠在上面酣睡一覺,人生的快樂無窮!意思是說一個人修養到家,能夠不受外界物質環境的誘惑,乃至於皇帝送上來給你當,先得看清楚應不應該當。不合理地、非法地、不擇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貴是非常可恥的事。孔子說,這種富貴,對他來說等於浮雲一樣。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根據這個話看起來,孔子總是在四十多歲。他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五十歲以後學《易經》,把《易經》搞通了,人生就沒有大過了。根據現代醫學,人類智慧發展得最成熟的時候,是五十歲開始,到六十歲這個階段,蘧伯玉說,“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人多活一年,反省就多一年,學問就多一年。孔子平常不亂說話,講話很高雅,根據《詩》、《書》、《禮記》等內容而言而行。

孔子關於不義而富貴如浮雲,深以爲然。社會有些人坑蒙拐騙得到的不義之財,不是被繩之以法全部沒收,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家不寧族不安,最後玩完。所謂君子取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一分也不取。求仁得仁,不是爲了得到仁以外的好處,領導提拔了某人,是因爲某人有能力,崗位需要這樣的人,而不能埋怨某人不報你恩。資助了貧困學子,沒有必要藉此宣傳自己的愛心,埋怨學子不知恩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