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人生-4】“浮雲連海岱”

公元736年,25歲的杜甫在探望任職于山東兗州的父親時,登兗州城樓,作五律一首: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

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我們今天看,這就是一篇詩言的“記敘文”,記寫了自己的一次“登樓遠眺”,但卻包含一種極強的能力——想象力。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其中的“趨庭”是爲用典了,即《論語》中“鯉趨而過庭”,表示“兒子省親”或“接受父親的教誨”。全句乃是說,在探望父親的日子裏,初次登上南門城樓放眼遠眺。這是記事和寫實的一句。我們由此可見,詩句是多麼的簡潔精闢!倘若以今日話語表達,不說囉嗦,至少文字會大大多於十個字。多讀古詩,不是蓄養和錘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這既是寫景之筆,也是想象力的體現。那時,是純任自然的自然經濟社會,站在兗州的南城門樓上,當然是一眼的遼闊,但浮雲將大海和泰山連接起來,平原一直通往青州和徐州,乃是目不可及的,只能是聯想和想象。自然,地理知識是必須要成竹在胸的。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這是由眼前的“自然景象”而進入“歷史景象”的沉思了——嶧山上還存在着歌頌秦始皇的石碑,曲阜城裏還有魯王宮殿的殘餘。天地是自然的存在,但天地之間不是更多的社會歷史存在嗎?我們今天的每一步伐下,都曾有過前人、先輩的無數足跡。捫心想想,我們到底與他們的“同”與“異”何在呢?是創造力前提下的同與異嗎?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這是由登臨遠眺思古往而切思自己了——我的人生道路該怎麼走?這是符合當時青年杜甫考進士未能及第的心境的。用今天的話說即是:去年考研未中,今年或今後該怎麼辦呢?

我讀懂、讀通了這首子美詩後,逼着自己務必開發出今之新意來。故而,反覆誦讀該詩七八遍,終於在“浮雲連海岱”“破題”:芸芸衆生中傑出人生,十分不易,非艱苦卓絕不能成就!這其中,就需要在歷史文化中厚積薄發!特別是如杜甫一般非凡想象力,從而走出一條獨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