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十八歲的遠行》有哪些精彩之處?

我們一起看看《十八歲的遠行》有哪些精彩之處。

“那個時候太陽要落山了,晚霞則像蒸氣似地在升騰。旅店就這樣重又來到了我腦中,並且逐漸膨脹,不一會便把我的腦袋塞滿了。那時鐵腦袋沒有了,腦袋的地方長出了一個旅店。”我們可以看到馬爾克斯的影響,這篇小說和《百年孤獨》一樣,要不斷地、反覆地咀嚼回味,才能略領其中的意境。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處總在誘惑我,誘惑我沒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個高處,中間是一個叫人沮喪的弧度。儘管這樣我還是一次一次地往高處奔,次次都是沒命地奔。”

汽車朝我走來的方向開去,但我已經不在乎方向。不是我不夠執著,只是殘酷的現實擺在面前,筋疲力盡的我已經失去了追求方向的勇氣。最後,面對着遍體鱗傷的自己和汽車,主人公“我”感到它心窩還是健全的,還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竟在車上。

標題裏的遠行也是人生的開始,它不是反抗,是離開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它強調的是離開,是到遠方去,可以看成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遠方的召喚讓他離開。

故事裏同樣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都不知道前方有什麼,每個人都說“你走過去看吧”,即使如此,十八歲的青年依舊勇敢地走着,走,本身就是意義,哪怕“我”的“遠行”其實是父親的指引,“我”也依然“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

路上,卡車第二次壞掉了以後,人們理直氣壯地將蘋果搶走,完全沒有絲毫的內疚和犯罪感,這又讓人想起魯迅筆下的人物,只是這人物不是個體,他們更像敵後武工隊,騎着自行車,成羣結隊而來,呼嘯凱旋而去。讀到這裏,一股巨大的悲哀湧上心頭。

短篇的結尾處,那個司機笑嘻嘻地跳上一輛手扶拖拉機走了,手裏抱着我的紅揹包,那裏面裝着我的錢和所有必需品。

正如餘華所說,“小說傳達給我們的應該是象徵的存在”,本文許多特定的情景都被賦予了象徵意義。整篇故事佈局精巧,帶着明顯的象徵意味,引發讀者的想象。

餘華擅長在司空見慣的事情上深挖,一直挖出根上的蘿蔔同時帶出一些泥巴,令讀者唏噓和感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