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就要來了,這一年,我絕不跪着賺錢!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抄襲洗稿必究)

文|諸神的恩寵

各位小夥伴,請允許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紹。

諸神的恩寵:資深互聯網人,曾就職於網易,鳳凰網等公司,HR出身,現爲自由撰稿人。

聽完我的自我介紹,有人可能會問,你爲什麼會從職場人變成自由撰稿人。

說這件事之前,容我先說個小故事。

近幾年,很流行一種說法,叫“離開舒適圈”。

竇文濤卻說,當你想“離開舒適圈”的時候,就證明,這個舒適圈其實已經讓你不舒適了。所以,你纔想要逃離它,去尋找讓你舒適的地方。

所以,他覺得“離開舒適圈”這種說法有問題,更合理的說法是“尋找舒適圈”。

這段話非常精彩,深以爲然!

好了,現在來回答剛纔的問題。

我爲什麼要離開職場,做自由撰稿人呢?

因爲前者不是我的“舒適圈”,而後者纔是我的“舒適圈”!

我每次辭職,無外乎兩個原因。第一是心累,第二是身累。

先說心累。

互聯網大廠,看似光鮮亮麗,很有面兒。進去以後才知道,不管是啥職位,拿多高的薪水,在大Boss眼裏,每個人都是一顆螺絲釘,隨時可以被新螺絲釘取代。

而且,大廠越大,內鬥越兇,《甄嬛傳》都甘拜下風。站隊,很累。不站隊,會死。

很不巧。我就是堅決不站隊的那類人。

那時候的我,每天工作很拼,也做出了成績,但我不會也不想巴結領導,結局可想而知。

如果有人用上膛的槍頂着我後腰,我想我也可以去巴結領導,可以去和其他人同流合污,可以選擇麻木。

但我知道,那樣生活,我會很痛苦,而且我會深深地厭惡自己。

辦公室天天上演升級版《甄嬛傳》,我實在無福消受,生怕自己被氣成癌症。那時的工資雖高,但估計也不夠付癌症的醫藥費。

權衡再三,我決定還是保命要緊,於是毅然辭職。

再說身累。

有兩年時間,我在北京望京上班。每天從我家到望京,直線距離大概40多公里,每天早上六點爬起來,拼車趕到公司,我人已經快散架了。

到公司頭一件事,不是去工位,而是去洗手間,先把自己零散的身體部件組裝起來。

而且,我椅子和桌子的高度,怎麼調都不舒服。坐在座椅上,轉脖子的時候,頸椎咔咔作響,嚇死我了。

我想,完蛋了!

再幹下去,我得下肢癱瘓!癱是癱了,我卻並沒有霍金那樣的成就。

這樣癱,癱得太冤,我不服!

那時我怕極了,怕自己有命賺錢,沒命花錢!

今天,我深深地感謝恐懼。如果沒有當初那種深入骨髓的恐懼,我不會做出改變。

後來我想,人反正早晚要死,爲什麼我不能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呢。

我當時的心情,就是張麻子的經典名言——“我是想站着,還把錢賺了!”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十幾年來,我一直堅持讀書,也斷斷續續在寫作。讀書寫稿,對我來說不算太難。

很有幸,2018年我趕上了知識付費的風口。

那時,我一邊上班,一邊學習,通過兩個半月的魔鬼式訓練,終於學會了寫聽書稿和拆書稿。

但是,第一次給平臺投稿後,石沉大海了。

這段時間我很痛苦。

五一假期,我用兩天時間認真思考一個問題——

XXX(我的名字),你真的能靠文字喫飯嗎?你真的是那塊料嗎?

晚上,有個聲音在我腦海中響起——

XXX(我的名字),如果下週還是沒有平臺找你簽約,那你就還是老老實實當社畜去吧。

不知道是不是上天聽到了我內心的聲音,五一節後上班第一天,我就在工位上收到了來自有書平臺的簽約通知。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之後,我又成功簽約四家聽書稿平臺,成爲了靠文字喫飯的人。

當年8月,我辭掉最後一份工作,實現了從職場人到自由撰稿人的轉變。

書中自有黃金屋。古人誠不欺我。

自從做了自由撰稿人,我實現了躺着工作的夢想。寫好文章,複製到某APP上,躺在牀上,慢慢修改,從此頸椎再也有咔咔響過。

好了,說完我的職業轉變後,現在進入我們今天分享的主題——如何高效閱讀·高效寫作。

第一,讀書有哪些誤區。

前幾天,有個朋友給我發私信,內容如下。

這是典型的“買書如山倒,看書入抽絲”。

據我觀察,目前有兩種最常見的閱讀情境:

第一,是知識焦慮。讀書是爲了炫耀賣弄,附庸風雅。

第二,是自我感動型。讀書是裝樣子,向別人暗示“看我多努力,還不誇誇我”。

多數人只是用眼睛掃視書籍上的文字,而用心讀書的人,少之又少。

第二,讀書的3個“很重要”。

首先,讀書的目的性很重要。

很多小夥伴說自己看不進去書,我想,有一種可能,是你潛意識裏根本不想看那本書,但是你有不得不假裝自己想看那本書,擰巴的心理,導致你真的看不進去一本書。

莫言的公衆號裏,有一篇文章寫他小時候爲了讀書所喫的苦頭。那時候他同學家裏有一本小說,爲了能看那本書,莫言去他家推磨,推一圈磨,才能看一頁書。莫言推了一上午磨,才換來看一下午書的權利。因爲機會難得,他讀得如飢似渴,多少年後,依然忘不了書中內容。

莫言讀書,爲什麼能過目不忘。我想,他讀書的目的很純粹,就是喜歡讀書。因爲目的純粹,所以效果非凡。

其次,讀書的時間點很重要。

前幾天,有個小夥伴告訴我,讀完《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後,她實在無法理解,一個42歲的貴婦爲什麼會癡迷於一個24歲的小夥。

還沒等我回復,她自己先回答了。她說,可能是自己太年輕吧,還無法體會到這種複雜的感情。

確實,讀書時間點的契合非常重要,經典作品更是如此。

小時候讀《祝福》,只覺得祥林嫂很煩,一遍遍嘮叨“我真傻,真的”,像個快沒電了的復讀機。長大後,再讀《祝福》,我哭了。我終於看懂了魯迅和那個喫人的社會。

年齡和閱歷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感悟力和理解力,而感悟力和理解力,又決定了你能否真正看懂一本經典書籍。

所以,我常常覺得,人生沒有遭遇過重大挫折的人,不太可能真正讀懂《紅樓夢》。而當你的人生跌入谷底的時候,只看一遍《紅樓夢》,也許就能心領神會。

這就是讀書時間的契合。

最後,選對書很重要。

經典好書,無論何時,都要閱讀。而且要每隔幾年,再拿出來翻翻。每一次讀完,都會有新感悟、新收穫。

總聽有人說,“這是一本爛書,浪費了我多少多少時間。”

我想說,其實,每一本書都有它的價值。爛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能襯托出經典書籍的好。

在我看來,好書和爛書有一個很明顯的評判標準:

爛書:一句話像抻面一樣,抻成了一本書。看着一本書兩三百頁,其實含金量的內容,可能就一句話,甚至連一一句話都湊不齊。

好書:每一句話都含金量滿滿,。一本100頁的書,能演繹出1000頁的內容,每句話都含金量滿滿,全書沒有一句廢話,甚至連個多餘的標點符號都沒有。

讀到一本好書,你能從書中“見自己,見衆生,見天地。”

第三,長期讀書帶給我的改變。

從小,我就是一個很喜歡閱讀的人,閱讀是我生活的重要部分。

2011年,我辦了首都圖書館的借書證,從此開啓長達十幾年的借閱史。首圖B館建好後,我見人就說首圖有多好,像祥林嫂附體。那個月,我的同事朋友,總共有五六個人都去首圖辦了借書證。

下面,我想重點說說七本書對我的重大影響。

第一本書,是尼采的《瞧,這個人》。

2007年,我生病住院,在鬼門關前晃悠了一大圈,差點掛了。病好後,我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站着看完了尼采的《瞧,這個人》。

看到一半時,我對尼采驚爲天人,只覺得書中的每一句話,都像是尼采專門給我說的。比如這句: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再比如,一個人知道自己爲何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還有這句,我的時代還未到來,有的人死後方生。

他的狷狂,他的痛苦,我都感同身受。在此後的一兩年裏,這本書都極大地治癒了我。

第二本書,是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

黑柳徹子是日本著名作家、主持人。這本書是她的童年自傳。書中的小豆豆,就是黑柳徹子本人。

小豆豆是個六七歲的女孩,貌似有多動症,跟學校環境格格不入,被老師同學視爲怪物。幸運的是,小豆豆有一個很愛她的媽媽,媽媽沒有打罵小豆豆,而是把她送去了巴學園。

巴學園是一所特殊學校,專門收留所謂的“問題兒童”。在巴學園,沒有人歧視小豆豆,校長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小豆豆。

在愛與自由的環境中,小豆豆一天天長大,最終成爲了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且巴學園的大多數孩子,長大後,都成爲了棟樑之才。

這本書時,我是一口氣讀完的,一邊讀一邊哭。

小學時代,是我一生的噩夢。當時的語文老師,經常用各種方法體罰學生。我沒有被體罰過,但我親眼看到老師把學生打到流鼻血的場景,而且不止一次。這給幼小的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創傷,以至於我都上大學了,有一天做夢,還夢到小學語文老師舉着一把閃着銀光的剪刀,追着我滿教室跑,說要殺了我。

那天半夜,我從夢中驚醒,大哭不止。

那位語文老師,我恨了足足十幾年。一想到她,就會咬牙切齒。看這本書時,我邊哭邊感嘆,自己太慘了,爲什麼我沒能像小豆豆那樣,遇到巴學園的老師和同學呢。

神奇的是,讀完書的第二天,我對那位語文老師積蓄多年的恨意,突然煙消雲散了。再想起她的名字時,只覺得像陌生人一樣。那種感覺,太神奇了。

後來,我學了心理學後才知道,我讀這本書的過程,其實就是踐行“宣泄療法”的過程。我把心中的怨恨用大哭的方式發泄了出來,深度共情自己。所以,那個壞老師再也不能“加害”我了。在我心裏,她死了。

小豆豆根除了我多年的“頑疾”,真正治癒了我。爲此,我深深地感激黑柳徹子女士。

第三本書,是《契訶夫小說選》。其中,有一篇小說叫《約內奇》。

約內齊是個年輕的醫生,他也是個標準的文藝青年,愛讀書,愛音樂,有自己純潔的愛情故事。一轉眼,在世俗社會中摸爬滾打多年後,約內奇不僅變成禿頭大叔,而且毫無精神追求。他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後,坐在牀上數錢。

他手指沾着唾沫,數着一張張花花綠綠的錢,眼神貪婪,嘴角都快流哈喇子了。這幅場景,着實嚇到我了。我想,自己絕不要做像他那樣麻木的人。

人活着,是要賺錢。但不能爲了賺錢而活着。那樣的人生,與螻蟻無異。

第四本書,是《傑克·倫敦小說選》。其中,有一篇叫《一塊牛排》。

故事大意是:一個過氣的老拳擊手,空着肚子,走了很遠的路,去參加一場拳賽。老拳手心心念念想喫一頓牛排,他覺得喫完牛排,自己一定能打贏比賽,但他沒有錢喫牛排。

比賽結果是,他輸了,不但沒有賺到喫牛排的錢,反而讓押注在他身上的人虧了錢。故事的結尾,黑夜中,老拳手拖着遍體鱗傷的身體走回了家。一無所有地來,一無所有地回,只換來一身淤青,淒涼至極。

從老拳手身上,能看到無數人的命運歸宿,那是一種巨大的悲涼感。

恐懼能讓人焦慮,恐懼也能催生出自我改變的動力。

看完這個故事,心裏五味雜陳。我想,我老了,絕不能像老拳手那樣悽慘,爲了不走他的路,我從現在起,就必須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不被這個時代所淘汰。

第五本書,是曹雪芹的《紅樓夢》。

這部書有多經典,我不說大家也知道。書中的劉姥姥,對我影響最大,她曾做過我的職業規劃師。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前,曾在家規勸女婿王狗兒:有多大的碗,喫多大的飯。

正是這句樸素的話,讓我在最窘迫的時候,轉變了想法,跨行業找到了一份市場文案工作。這是我在職場的最後一份工作,它爲我今天能成爲自由撰稿人打下了基礎。

至今,我都感激2017年1月的。那個冬天的下午,我和劉姥姥在書中相遇,她成了我的貴人,促使我做出改變,直到脫胎換骨。

第六本書,是椎原崇的《習慣陷阱》。

書中有個觀點對我啓發很大。

東亞文化中,特別強調信守諾言。這一點固然重要,但當你做不到的時候,要敢於認慫,及時止損。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世界上99.999%的人,都是普通人,沒有天賦秉異,沒有人能把自己說過的每一句話都付諸實踐。

誓言是死的,人是活的。實在做不到,也沒關係。做人要學會變通,要能屈能伸,放自己一馬,也許,後面你還會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第七本書,是西爾維亞·洛肯的《內向高敏感》。

在剛剛過去的10月,因爲要寫稿,我看了這本書。這本書非常好,原來性格沒有好壞。每一種性格,都有其優勢和不足。就像每一片樹葉,都有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形狀和脈絡一樣。

書中寫道,有些人天性熱愛自由,思維活躍,無拘無束。這類人,是不適合在職場發展的。他們更適合做自由撰稿人,手工藝人,藝術家等。

是的,天底下沒有無用之人。之所以認爲自己無用,是因爲你沒有把自己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

我就是內向高敏者。以前我一直覺得,自己和職場環境格格不入,一定是我自己有問題。否則,別人都能戴着面具做事,爲什麼我就不能?爲什麼領導同事都能裝腔作勢,爲什麼我不但不配合他們,還總想笑場。

爲什麼會這樣?

問題,一定出在我身上!

看完這本書,我恍然大悟:我沒有問題!我之所以覺得自己有問題,是被那種糟糕的職場環境不自覺地給PUA了!

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

一個人,對自己認識得越深刻,對人這種動物認識得越深刻。Ta的命運,就會掌握在Ta自己手裏。

海明威說:“你從一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地方,但你還是你。你沒法從自己的身體裏面逃出去。”

但是,讀書能讓我們打破次元壁,讓我們跨越時空,和古往今來的大牛人一一神交。

第四,高效閱讀技巧幹貨分享。

想做優秀的讀者,是有門檻的。不是光“識字”就行,還要有一定的理解力、感悟力、想象力和共情力。

小時候看《孔乙己》,覺得他就是酸腐的窮讀書人,手腳還有點不乾淨。看到咸亨酒店的人笑他,我也跟着笑他,實在對他無感。

前幾年,又讀了一遍《孔乙己》,讀哭了。還腦補孔乙己的前半生,寫了一篇孔乙己前傳,發在了簡書上。

在所有的閱讀方式中,最有含金量的,是主題式閱讀。簡單說,就是把同類型的書籍或同一個作者的書籍,放在一起集中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最高效,且收穫最大。

想實現主題閱讀,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閱讀是主動行爲。

美國傳播學權威約翰•彼德斯寫過一本書,叫《交流的無奈》。書中說到一個知識點,讓我大開眼界。

古希臘人把讀書看成是讀者和作者“啪啪啪”。因爲他們覺得,作者把自己的思想通過書籍植入讀者的大腦。這個過程,很像男女“啪啪啪”後,女人受孕的過程。而讀書感悟,就是讀者和作者的“孩子”。

多數人都知道,生物基因的重要性。你是什麼人,你的伴侶就是什麼人,你的孩子大概率也會是那種人。

然而,多數人只注重肉體,不注重精神。讀書,要讀經典好書。和優秀的作家“啪啪啪”,你的精神之子纔會更優秀。

書海無涯,人生有限。讀書,請把重點放在閱讀經典上,讀經典書籍時,要開動大腦,積極思考。

二,優秀讀者都是自問自答的高手。

書中有哪些細節值得思考,回味,推敲,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安排情節,用意在哪裏。

讀書,至少要讀三遍:粗讀——細讀——再細讀,最後才能融會貫通,爲我所用。

下面我以《老人與海》爲例,來說明這一點。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你要至少問自己五個問題。

海明威爲什麼要讓老人84天都捕不到一條魚?

孩子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在小船上,老人爲什麼要獨自大聲說話?

老人空手而歸,爲什麼大家覺得他是個loser?

故事結尾,老人夢到雄獅,象徵着什麼?

合上這部小說,你要思考:它到底在講什麼?

讀書,不是看熱鬧,而是看精神內核。如果你能答出以上六個問題,說明你認真思考了。這些讀書感悟,會滲透在你每天的生活中,潤物細無聲,最終影響你未來的人生。

三,客觀辯證看待一本書。

伍爾夫說過,優秀的讀者,要同時擔任兩種角色——同謀和審判官。

讀書時,是作者的“同謀”。想作者所想,儘可能站着作者角度去理解作者的創作用意。合上書後,是作者的“審判官”,要能跳出書籍,給作者挑毛病。

優秀的讀者,有較高的鑑賞力,能在短時間內看懂一本書,並且還能說出門道來。

四,沉浸式閱讀。

沉浸式閱讀,指拿出整塊時間(比如一個小時,一下午,一天)來閱讀。這種讀書方式,不浮於表面,能讓我們把一本書真正裝進腦子裏,把書讀活!

人與書相遇,是爲了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生活。讀書時,可以邊讀邊做筆記,榨乾書中的營養成分,最後爲我所用!

讀書,能幫助我們重新發現自己,重新找回人生的意義,甚至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命運!

第五,讀與寫的關係。

關於讀書的名言,最喜歡下面三句。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書必須是用來鑿破人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不斷自我激勵,自我反省,又不斷自我和解。

詩人陳年喜說:“所有人活着的目的,其實就是活着。無論怎麼樣偉大的人,他都會死掉;無論是怎麼樣的生長,他都會泯然。但人真的是一個個孤島,我們活着,還是應該讓這個世界上有交流,有通達,把各種命運打通……”

李娟上小學時,就打定主意,將來要靠寫作喫飯。她從來沒想過要幹別的。她先在網絡上寫起,如今已經成了當代著名作家,幾乎拿遍國內幾乎所有文學獎項,讀書寫作,不僅改變了她的命運,也讓她收穫了名氣和財富。

網絡寫作,是一件幾乎沒門檻的事。只要會打字,有電腦,且通網就行。

讀書,就是要不斷輸出,不斷記錄和創作。不然,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厲害,原來我們也可以成爲寫作者,去記錄生活,正面影響他人。

第六,長期寫作讓我實現了時間自由。

近些年,國外很流行FIRE生活方式。大意是,通過過極簡生活,提前實現財務自由,提前退休。

成爲自由撰稿人三年多,我賺得比上班時多。最關鍵的是,我實現了時間自由的夢想,可以邊躺平邊工作。

2018年,我專門辦了一張銀行卡,目的就是想看看,我能不能靠讀書寫作養活自己。現在,這張卡里的數字早已超過兩位數。

讀書能倒逼寫作。有些書,我都沒聽過,但因爲要寫稿,不得不去看。看完後發現,那是一本很好的書。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另外,我還要給自己寫。一週不寫,就會有嚴重的犯罪感。

第七,高效寫作五點乾貨。

一,寫文章,最重要是真實,要有感而發,不要爲了寫而寫。

二,寫作,不是打開電腦敲字就行,那是最後一步。寫作需要構思和醞釀,省去這項工作,不可能寫好文章。

三,任何一篇文章,都包括四個部分:主題、結構、素材、語言。

主題是“魂”,結構是“骨”,素材是“肉”,語言是“皮”。

語言表達的六字訣是:準確、簡潔、生動。

四,開始寫,寫完要不斷修改,直到沒問題再發布。這個過程,就像你出門前要反覆照鏡子一樣。

五,寫作是一種自我對話,也是一種心靈療愈。這在寫作圈和心理學圈,早已是公認的事實。

通過寫作,我們可以回顧自己的人生,梳理自己的心路歷程,釋放壓力,明確自己的方向。

最近,有些小夥伴發私信問我關於讀書寫作的問題。因爲到年底了,大家都很忙,我只能抽空回覆。

這兩年,我一邊讀書寫作,一邊和北煙朧月老師帶領着小夥伴們一起學習讀書寫作,從未停歇。

小夥伴們的反饋,也讓我備受鼓舞。



通過讀書寫作,我不僅實現了自我價值,還帶領一羣小夥伴愛上了閱讀,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眼看2021年就要翻篇了。想想看,自己這一年都幹了哪些事,有沒有虛度光陰。

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一年年過去,我們不用努力就能獲得的,除了皺紋,就剩年齡了。

世上沒有長生不老藥。但讀書學習,卻能讓人永葆青春!

2022年,想和我們一起學習,抱團成長嗎?

(完)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寫作者,多平臺簽約作者。本文爲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